【接上篇】
疫情嚴峻,生技製造能力在台灣扎根的需求,再度獲得政府重視,新版《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將CDMO納入,明確的政策方向,鼓勵了產業士氣。郭台銘的鴻海集團大手筆50億元投資台康生技,科技富豪陳賢哲的北極星投資20億元在宜蘭設廠,三顧與日立集團攜手組成國際隊…。台灣即將迎來一場生技代工的大競賽,誰可能是下一個「生技業的台積電」?《新生態》生物藥主導市場 不只比資本也要比資產
Bioplan Assoiates總裁Eric Langer,在三星生物贊助的一場研討會中分享了一個調查數據:過去9年,70%的藥廠提高外包預算,疫情之後更甚,且都會考慮第二外包對象,的確擴大了CDMO市場。
不過,雖然CDMO產業發展了多年,但這個市場到現在仍很分散,以去年營業額49億美元的龍頭Lonza為例,市占率不及7%,業界600家廠商規模差異也很大。造成市場碎片化的原因,與地域性有關,也與藥廠拿捏智慧財產有關,會在自製與外包甚至第二外包間取得平衡。然而,業界的併購從不停歇,未來不排除養出巨擘。
台灣CDMO起步較晚,規模也跟大廠不在同一個等級,但是正因為市場的碎片化,使得台廠還有機會找到突圍點。不過,投資人要評估台廠的策略,還是得先從了解國際CDMO大廠的發展歷程著手。
一般說來,CDMO的領域概分為「化學藥」與「生物藥」。過去,我們吃的藥以化學藥為主,例如阿斯匹靈,是以化學合成方式製造,製程相對成熟,代工比率超過六成。生物藥則是以蛋白質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方法製造,難度比化學藥高出許多,技術也不斷推陳出新,目前代工比率兩成餘。
雖說現階段化學藥仍占大宗,不過生物藥的成長速度已經凌駕其上,其中再生醫療臨床試驗超過2600多項,說不準哪一段時間就會大爆發。由於再生醫療製造門檻與一般蛋白質生物藥不同,因此相關CDMO漸漸自成一格。
《新戰局》國際大廠併購不停歇 垂直整合、再生醫療成重點策略
若依照去年有數據露出的營收排行,瑞士的Lonza、美國Catalent、美國Thermo Fisher集團的Patheon,目前位居金字塔頂端,年營業額至少有20億美元。這3家都是從化學藥一路做到生物藥,壯大的過程很倚賴併購,商業模式就是拚資本拚資產,把自己培養成什麼都能代工的龐大CDMO。
拿百年歷史的Lonza來折射產業發展史就很清楚了。該公司1969年從原料藥切入,順勢進入化學藥代工領域;1990年之前,大型專業代工廠並不多,通常是大藥廠利用過剩產能提供代工服務。1999年Lonza股票上市後資金豐沛,剛好2000年到2010年間,抗體藥很有進展,業界爭相擴大生物藥產能,沒想到供給過剩,非常難賺錢。
「這時候,大家想說要怎麼創造商業模式?於是想到了D,因此2010年後才會有CDMO出來。」台康生技執行長劉理成解釋,為了強化產業鏈上游的開發服務,包括Lonza在內,併購的方向也更積極朝向上游開發的垂直整合,以及新興的再生醫療領域。
2010年算是產業一個轉折,因為此後的10年,南韓三星生物快速崛起,商業模式略有不同,屬於兩條腿同時前進型,也就是本身專精在生物藥CDMO領域,並透過投資生物相似藥公司來強化技術能力。三星生物去年以10億美元營收擠進前5名,號稱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生物藥產能,但十多年前也是靠併購Biogen的荷蘭廠而拿到國際門票。
其他大廠,中國藥明康德集團也是成長迅速,今年陸續收購拜爾在德國的原液工廠,並買下輝瑞的杭州生產基地。日本更是再生醫療CDMO的隱藏版高手,全球市占率最高的Minaris系出日立名門,已經與台灣的三顧及日立集團攜手,打算在台灣設立亞洲最大的細胞工廠;而富士集團最近10年更是投入55億美元打造全球CDMO事業。現在再生醫療因為上市產品不多,營業額比不上其他生物藥,但未來爆發力十足。
《新機會》從開發到商業量產 台廠國際隊創造差異化找利基
業界併購目的是為了掌握更多階段的技術,還有接近終端市場的考量。「現在代工製造的角色會更積極主動。」台康生技執行長劉理成指出,CDMO是放長線釣大魚的生意,從新藥早期設計之初就真正參與,易於順勢承接臨床期生產、乃至成功上市後的商業量產。以今年4月美國大廠Thermo Fisher以174億美元現金收購委託研發服務機構PPD為例,代表從臨床研究開發到商業化的「端對端」策略,是現今大廠擴大規模的重點。
回到台灣,最近5年靠著3個合併案打入國際杯的保瑞,已是台灣化學藥代工的領導廠商,是每年賺1個股本的績優生。今年在政策激勵下,更多的廠商宣布跨足生物藥CDMO市場,除了台康生技、北極星,以及與日立集團合作的三顧外,晟德集團的永昕4月也宣布投資30億元建第三座工廠,而國光生技6月也宣布進軍CDMO並擬赴海外設廠。此外,生技中心執行長吳忠勳也透露,正在研擬規畫一個10億劑產能的核酸藥物CDMO廠。在這些公司中,台康生技有科技大咖支持,三顧則是走國際隊路線,兩家公司的動態,會是台灣發展CDMO成效的指標。
不過,夢想很美好,現實也很冷酷。眼下台灣CDMO依然面臨四大挑戰:第1,人才還是明顯不足,大面積土地取得也不易;第2,不管是自行擴產或併購,都需要大錢,找錢也是一門學問;第3,舉凡上游原材料,或是下游的冷鏈、輸送等等配套供應鏈,目前還不成熟;第4,國際競爭已然激烈,單是亞洲的三星生物與藥明康德,規模高出台灣就以10倍計,台灣必須要找出差異化競爭特色。
《新願景》決勝速度與科學 培養台灣生技業的台積電
今年在美國首輪募資高達8億美元的Resilience的創辦人楊育明認為,將來的決勝點不是生產的規模,而是速度與科學,「台灣的目標,應該是創造一個大的生物工業產業」。資誠榮譽副所長曾惠瑾則呼籲政府要主動出擊,她以新加坡爭取到眾多國際藥廠為例,「政府還有太多配套要思考」。
前路還很長,未來5~10年會有更多技術發展,台灣能不能如保瑞董事長盛保熙的宏願:「讓世界看到台灣做的藥。」甚至培養出一家生技業的台積電?且拭目以待。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