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RIF圖庫
疫情嚴峻,生技製造能力在台灣扎根的需求,再度獲得政府重視,新版《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將CDMO納入,明確的政策方向,鼓勵了產業士氣。郭台銘的鴻海集團大手筆50億元投資台康生技,科技富豪陳賢哲的北極星投資20億元在宜蘭設廠,三顧與日立集團攜手組成國際隊…。台灣即將迎來一場生技代工的大競賽,誰可能是下一個「生技業的台積電」?
十年來,台灣生技股市值幾度站上兆元,但是仍不為一般投資人熟悉;偶有新藥研發獲得突破、股價暴衝,但獲得高報酬的也只有少數人。的確,台灣幾乎所有新藥的臨床實驗都在海外做、製造也在海外,若是資金後繼無力,最後往往只能將成果授權出去;這種情況下,多年來累積的研發能量,因為缺乏製造的基礎,使得供應鏈與就業無法在台灣落地生根,也就缺乏較長線的投資空間。
這兩年,隨著疫情的嚴峻,生技製造能力在台灣扎根,獲得政府重視,也促成修法將CDMO納入新版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之中,使得CDMO繼「精準醫療」、「細胞治療」後,成為台灣生技業的新顯學。
《新顯學》生技業的先進代工 政策推力增添CDMO想像 CDMO的概念上類似於電子業的代工服務,服務範圍貫穿藥物開發到商業量產的整個產業鏈,更因為從藥物開發階段就與客戶合作,等於是融入國際製藥大廠的價值鏈中,未來市場潛力十分可觀。
由於CDMO極可能是台灣代工產業的新成長模式,因此今年政策定錨後,許多科技大咖紛紛搶進卡位。郭台銘率鴻海集團投資台康生技50億元;由科技富豪陳賢哲資助的北極星,也在5月宣布宜蘭設廠,第一階段預算就達20億元。原本艱澀的生技業,在新藥開發主導的時代,想要科技大廠掏出10億、20億元投資,形同作夢;如今,大咖看懂了代工模式,大筆資金投入,使得一場CDMO競賽就此展開,希望藉此機會打造「生技業的台積電」。
其實,CDMO最早只有CMO,也就是只製造,不涉及D(開發);10多年前開始流行CDMO,台康生技2012年成立時就帶進這種商業模式,但直到去年底相關議題才突然在台灣熱起來。然而,CDMO國際市場,已是持續多年的高成長趨勢了。根據Frost & Sullivan的估計,去年全球藥物CDMO的產值約554億美元,2025年將突破千億美元,未來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達14%;對照全球藥物市場預估5.7%的成長率,顯示藥廠外包CDMO的比率逐年大幅攀升。
力挺台灣發展CDMO的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強調:「台灣生醫產業營業額從2015年的4,215億元,增至2020年的5,913億元;市值曾在2015年破兆元,2020年再度破兆。新的投入就會有良性循環,我們希望市值再度破兆,更希望產值也能很快破兆,雙兆,讓台灣生技產業更扎實。」他所提的新投入,關鍵就是CDMO,這是台灣生技業最後一塊拼圖。
《新動能》五股力量效應加乘 打造台灣另個雙兆產業
全球CDMO市場能高成長,背後有五大驅動力量。首先是各國政策大力支持。以台灣為例,《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納入CDMO,除了給予業者租稅優惠、強化攬才誘因,也能引領資金投入。
第二是疫情驅動。過去1年來,疫苗的供貨幾度陷入混亂,讓市場意識到區域製造與專業生產的重要性。產能排行在前的國際CDMO大廠,也全都成了疫苗廠的製造夥伴;以龍頭Lonza為例,就與疫苗大廠莫德納簽了10年約,令各國政府驚羨不已。
第三是資金。根據CPhi的報告,2017年到2020年間,CDMO的年度平均併購交易為50筆,今年上半年就已達48筆。此外,10年前這個產業平均的EBITA(稅前息前折舊攤提前利潤)本益比,大概是10倍,5年前提高到12倍,近兩年已增至15.5倍,代表資金看好CDMO前景。
第四是藥廠的成本壓力。新藥技術不斷精進,開發與製造難度可謂等比級數上升,藥廠的研發成本已經是天文數字,很難有資源從頭布局生產環節,因此產生CDMO的需求。第5點則因先進醫療不斷有新進展,專業CDMO廠對法規與技術的掌握度高,能隨時因應變化,讓藥廠少走冤枉路。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