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綠能趨勢擋不住 電動車奔向黃金成長期  
  2021/11/23
尚清林
瀏覽人次:947
關鍵字:電動車;電池;美琪瑪;晶圓代工;二極體;電子零組件;CIS;鋰鐵電池;特斯拉
圖片來源:www.eqmagpro.com

  問及誰會是2022年高成長的產業,電動車獲得一致的認可;從特斯拉股價再創新高、市值來到9千億美元,已經得到最佳詮釋。至於電動車商機有多可觀,根據國際能源總署最新的《全球電動車展望報告》 預測,2030年電動車可望達到1.45億輛,是當前將近100倍的規模。

  新光投信國內投資部資深協理吳文同指出,特斯拉股價再創新高後,電動車再度颳起風潮,而台股也在鴻海領軍的MIH聯盟登場後,電動車概念股再度成為市場焦點;不管是電池、功率元件、關鍵電子到充電樁,2022年仍是台股焦點所在。

電池關鍵材料 美琪瑪、立凱具潛力

  提到電動車,投資人第一個聯想到「電池概念股」。法人普遍看好電池材料相關個股,其中又以正極材料的成本最高,也最為關鍵,不管是安全係數較高的鋰鐵電池,或效能較高的三元電池與未來固態電池,都是屬於正極材料的配方。台廠在正極材料供應商眾多,按照市場熱度與話題來看,加入鴻海MIH聯盟的康普、美琪瑪與立凱,最具潛力。

  美琪瑪為台廠少數切入國際大廠的電池材料業者,由於配方、技術、品質、成本獲肯定,所以主要產品硫酸鎳、硫酸鈷等材料得以提供給電動車電池廠商,等於是間接打入特斯拉。因為有了重量級客戶的肯定,對於接下來各大電動車廠搶料的同時,美琪瑪等同掌握未來關鍵原料,備受法人關注。

  磷酸鋰電系列的立凱,雖然過去幾年獲利成績不好,但這一回也感受到電動車來襲的大潮。「正極材料建廠到完工需時1年,加上前置期實地考察、人力規畫等,以及建廠後的人力培養與技術移轉,海外建廠總時程至少2年。」立凱董事長張聖時點出當前電池材料廠搶貨建廠的熱度。

  張聖時提到,立凱已經走過最苦的歲月,當初電動車一個產品認證期就長達3~5年,認證期間沒有產能只能乾等。如今有6家電動車客戶正與立凱合作開發產品,手中共有19家客戶正在認證鋰電池正極材料,可以預見的是明年將迎來營運的大爆發。

功率元件缺貨 德微、朋程法人愛 

  根據TrendForce的研究報告,目前晶圓代工產能緊缺,功率元件MOSFET交期普遍延長至26週以上,甚至長達1年;由於車用市場將接續消費電子需求,明年MOSFET市場將達百億美元以上。法人分析,車用半導體多頭趨勢將暢旺到2025年,功率半導體元件供不應求,不僅是二極體廠德微、朋程業績大爆發,MOSFET廠商杰力、大中、富鼎、尼克森及敏捷等也一路看好。

  德微靠著母集團達爾集團的認證,順利成為國際車廠一級供應鏈,也帶動旗下的車用電子、保護元件ESD及MOSFET等出貨持續暢旺,不僅營收迎來大爆發,法人評估這兩年每股盈餘有機會挑戰10元。

  另外,根據法人評估,朋程作為車用二極體市占龍頭,高效能二極體成功搭上油電混合汽車商機,業績快速成長。另外,新一代的超高效二極體,也將進入電動車領域,預料將成為接下來營運成長的新動能。

  除了半導體,不管是特斯拉、還是Toyota,車內所採用的電子零組件都有台灣廠商的影子。像是均熱片大廠健策,近年來積極布局車用領域,特別是電動車所需的IGBT,健策因為擁有散熱結構及散熱流道設計模擬能力,以及半導體等級電鍍技術,可以打入一級廠共同開發設計,並且取得日本、歐洲車廠認證,今年不排除營收再寫新高。

  CIS(影像感測器)台廠龍頭的同欣電,當初在併購勝麗後,一口氣掌握住安森美、索尼、 豪威等三大車用CIS大客戶。目前CIS營收占比已高於五成,成為業績成長的重要動能。法人分析,同欣電不管是車用MEMS壓力感測器、車用CIS元件及車用LED照明陶瓷基板等產品都大幅增長,特別是車用CIS產能持續爆滿。預料在客戶需求仍大於產能下,同欣電將調升產品售價,業績可能成長三成以上。

充電樁不可或缺 健和興、鴻碩得利

  最後,別忽略充電樁,因為沒有健全的基礎建設,電動車產業無法普及。法人機構指出,電動車的市場滲透率長期看增,預估2040年全球充電樁總需求量,將多達2.9億支。

  當前電動車充電站供應鏈中,健和興由於客戶群都為歐美或中國一線大廠,業績猛爆式成長。法人推估,今年營收、毛利率、營益率都有機會衝上歷史高點,全年每股盈餘挑戰5元,而這股成長力道將延續至2022年。

  另一家值得留意的是鴻碩,鴻碩經過兩年轉型,終於拿下美系電動車大廠認證,取得外部充電槍訂單。按照時間軸推估,2022年開始,營收將往百億元挑戰,以當前鴻碩股價仍在低檔區,目前介入相對安全。

  整體來說,除了個別的充電設備訂單外,整體充電基礎方案的台達電、華城等,由於目前這些公司在充電設備的營收比重不高,股價也相對位於低基期,是最適合逢低承接的汽車電子標的。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