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完全解讀SPAC熱潮 5大關鍵一次看懂  
  2021/06/16
洪綾襄
瀏覽人次:739
關鍵字:PAC;併購;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疫情;量化寬鬆;散戶;投資人;風險;新加坡;香港
資料來源:GETTY IMAGES

  想跟著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投資固態電池公司,追隨香港大亨李嘉誠投資金融科技新創公司嗎?過去,這類新創標的,只有荷包滿滿的私募基金才能參與;現在,散戶也可以透過買進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公司股票參與了。

  去年,全球新創與資本市場掀起SPAC上市熱潮,美國SPAC掛牌件數達到248家,將近美股IPO(首次公開募股)總件數的一半,募集資金甚至超越傳統IPO案。今年前兩月,也有超過180家SPAC上市,集資逾450億美元,占去年全年整體集資額的56%。而今年光是前兩個月,就有超過176個SPAC案掛牌,募集了超過600億美元。

募集金額 超越傳統IPO

  想了解SPAC熱潮,可以從5大問題下手,首先,SPAC是什麼?SPAC又稱空白支票公司(blank cheque),由一家具規模的私募基金、或兩個以上的業界專家發起,成立一家無實際營業活動的空殼公司,只在公開說明書或招股書中會說明這家SPAC要併購哪類的公司,掛牌後即可在公開市場上募資,藉以收購目標公司,而被收購的公司就可以以此途徑直接上市。

  以最新一樁備受矚目的SPAC收購案為例說明。3月8日比爾.蓋茲投資的零接觸掃描器公司Evolv Techonogy宣布將被SPAC公司NewHold Investment Corp收購後直接上市;贊助人除了比爾.蓋茲之外,還有新創創投General Catalyst。Evolv透過這次交易獲得4.7億美元資金挹注,合併後估值上看17億美元。

  第2,SPAC和一般上市、借殼有何不同?那斯達克交易所大中華業務開發副總監David分析,企業若要透過傳統IPO掛牌途徑,須透過投資銀行,做上市前路演、再送到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交易所審查,以Evolv為例,若要走傳統管道上市審查流程,大概需要24個月,走SPAC模式則只須花3~4個月。

  至於傳統借殼上市是一家私人公司買進一家已上市公司,取得控制性董事席次和經營權後,再將母公司反客為主,其資產直接上市並變更營業範圍。而SPAC則須明定收購目標,若兩年內SPAC公司沒有尋找到併購標的,就要清算解散,將信託資產返還給股東。

  第3,SPAC已行之有年,為何在2020年大爆發?根據佛羅里達大學統計,早在1997年,美國就有第一個SPAC公司掛牌,2007年景氣熱絡時達到小高峰,1年就有65家;2008年金融海嘯重擊市場,當年度SPAC掛牌急降至17家。

  直到去年,各國因應疫情採取量化寬鬆政策,投資人積極尋求投資機會,卻又受限於疫情封境難以交易,新創獨角獸募資和併購案件數與價格雙雙下滑,直接上市募資金額急凍,SPAC積極媒合買賣,但在完成併購前資金都由第三方信託帳戶保管,相對安全,因此才讓上市規定相對寬鬆、成本更低的SPAC大受機構與私募基金青睞,掛牌之後再獲散戶追捧。

新創大咖加入 市場急升溫

  另一個讓SPAC市場急速升溫的理由,則是新創大咖的加入,包括推特創辦人彼得.泰爾、比爾.蓋茲投資的公司,都陸續加入SPAC熱潮。亞洲超級富豪們—香港長江集團創辦人李嘉誠與李澤楷父子、新世界開發鄭家兄妹、澳門賭場大亨何猷龍的家族辦公室「黑桃資本」也迅速跟上,跨海到美國參與熱潮。

  第4,SPAC狂潮下的投機風險是什麼?超級富豪與散戶共享上市利潤,看似美好,然而這波SPAC公司收購的對象多以尚未獲利的新創公司為主,也潛藏投機風險。去年6月,氫燃料電池開發商Nikola獲得SPAC公司VectoIQ收購後上市,股價在1個月內暴漲6倍,市值一度超越福特汽車,卻遭放空機構指控捏造進度與詐欺,9月創辦人坦承造假,股價從高點暴跌73%。

  從SPAC主題ETF的漲跌幅也可看出其投資風險。去年9月掛牌的第1檔SPAC主題ETF—Defiance Next Gen Spac Derived ETF,曾經兩個月內漲幅超過50%,但今年也在1個月內下跌超過20%。商品大王羅傑斯(Jim Rogers)更警告,SPAC這類上市公司大增,通常是大牛市結束時出現,投資者將更難以賺錢。

SPAC上市 港星決跟進

  第5,新加坡、香港擬跟進,台灣能做嗎?儘管有風險,但極具潛力的亞洲交易所也不想讓美國專美於前,新加坡交易所行政總裁羅文才2月初即宣布,準備於第一季引進SPAC,如獲市場支持,最快今年新加坡交易所可掛牌亞洲首檔SPAC。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3月初接受採訪時鬆口,港府正認真考慮允許SPAC上市。

  反觀台灣,儘管新創圈對透過SPAC途徑直接掛牌那斯達克躍躍欲試,但目前交易所將重點放在年中即將上路的創新板與戰略新板,對只有現金、無營業主體的SPAC反向併購掛牌上市的制度未多著墨。

  安侯建業專業組織策略長郭冠纓提醒,雖然SPAC上市數目增加,讓許多亞洲新創公司也有機會藉此管道被收購並直接上市,但台灣新創公司規模仍太小,不見得能被SPAC公司投資;未來台灣若要引進SPAC交易制度,也需要更多配套。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