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科技加持 台金融業應更強大  
  2020/09/29
陳碧芬
瀏覽人次:908
關鍵字:金融科技;CRIF中華徵信所;金融業;數位化;開放銀行;數位轉型
左起依序為台新金控資訊長 孫一仕、工商時報總編輯 梁寶華、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王儷容、
中華徵信所總編輯 劉任、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 王嘉緯。圖/王德為

  過往50年,台灣金融業的發展與產業的各階段變遷同步前進,即便今天全球金融科技當道,工商時報總編輯梁寶華指出,金融科技的發展對金融業的營運迄今仍未造成任何結構性的影響,且金融業同樣扮演支持科技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但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台灣金融業也應在主管部門與時俱進的監理機制下更加強大。

  今年是「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50周年,編制機構CRIF中華徵信所與本報共同舉辦《名家論壇》系列座談。【台灣金融業的發展與轉型契機】為第三場,由梁寶華擔任主持人,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報告分析「金融業在台灣產業發展50年的角色扮演」,座談並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中華金融科技產業促進會常務理事王儷容,台新金控資訊長孫一仕,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王嘉緯擔任與談貴賓,分別就台灣金融業的經濟貢獻、產業生態、金融科技數位轉型,以及金控海外布局等多面向深入討論。

  依據「台灣地區大型企業」調查台灣金融業的發展歷程,台灣金融業自1960年代起即為配合政策需要而選擇性設立,1990年代政府甫結束銀行執照的限制,開放的市場帶來活潑的生氣,銀行業為主的金融業、證券及期貨業自1990年代竄升為大型企業的第一大及第二大產業,同時掀起台灣金融業的競爭起始年。

  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指出,金融業歷來為台灣經濟作出極大貢獻,有六大部分特別突出:一、壯大台灣中小企業,「如果沒有銀行支持,台灣中小企業無法一路發展到大型企業、上市櫃甚至成為隱形冠軍。」二、穩定外貿,銀行提供進出口融資服務、保證函/擔保信用狀、信用狀抵押貸款等,是台灣出口賺匯最大助手。三、銀行業支持產業發展,包括大型聯貸案、創投、訂單融資、供應鏈融資等。四、住房貸款。國民買房自住投資無不運用銀行房貸,房貸融資部位占台灣銀行業放款四成,房貸利息收入成為固定收益。五、創造台灣民眾財富,透過各種理財工具,為企業、上班族、小資族閒置資金加以管理並創造財富。六、提供及協助消費服務,如信用卡、消費貸款、電子錢包等。

台新金控資訊長 孫一仕:客戶才是數位金融核心

  個人很幸運的在金融業邁向金融科技的過程中加入了大時代。業者經過多年的數位化摸索後,體悟到數位轉型才是根本之道。當今銀行業要把服務更加擴大、與未來科技環境結合,需要重新思考,以客戶為中心、從客戶的角度思考,構思客戶在使用金融服務時,倒底有哪些痛點?會在哪個場景上應用金融?
  將來的金融服務會更無形,會融入到客戶的各種不同場景,因此銀行的下一步就應更加開放,開放到和不同的合作夥伴一起合作,在找到客戶應用的地方,把金融擺進去。在數位世代中,客戶才是整個銀行金融服務的中心,這也更加突顯資安的重要。未來的開放銀行框架,金管會要有明確的管理層次,消費者的個人資料如何成為可攜式?第三方機構TSP業者應有普惠/互惠的原則與執行方法,否則會很難做下去。

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 王嘉緯:金融業勢必決戰境外

  台灣金融業發展迄今歷經多次轉型,包括業務項目、市場拓展、組織變遷、前進東南亞等等,尤其2010年兩岸簽署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銀行業得以西進跨進中國大陸市場,金管會再鼓勵大型金控業打「亞洲盃」,走向亞洲區域金融的定位,大型金控業連袂前往東協地區設分行或子行,海外獲利因此大增,為台灣金融業國際化扎根。
  走向國際市場能化解金融業在台灣過度擁擠的困境,ECFA為台灣金融業打開系統性前往海外布局的大門,業者真正開始學習面對全球風險,勇敢地與全球競爭。回顧這十年來,台灣金融業海外獲利及盈收貢獻確實提高了,業者卻也經歷了曝險踩雷、法遵重罰等等。經營海外市場帶給台灣金融產業更大的挑戰,甚至可說台灣金融業未來要更壯大,勢必要決戰境外!

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王儷容:盼金融業成單獨、健康產業

  台灣的金融機構看起來有賺錢,大型金控獲利也屢創新高,但是金融服務業產值占台灣GDP比例及至2019年底僅為6.29%,這個數據也已維持相當長期,原本我們期待金融科技、開放銀行(Open Banking)能創造突破的機會,以近期的金融創新監理沙盒發生的問題來看,實際上挑戰更大。
  和其他國家比較,政府沒有把金融服務業當成「產業」在發展,金管會就是監管的角色。為理解國際上的金融產業發展,我們曾深入訪談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該局核心人士果決表示,若「產業」和「監理」發生抵觸時,「必定以產業為主!」
  台灣金融業發展超過50年,現在就是「兩個世界」:公股行庫肩負太多政策使命,民營機構可以用心作好自己,台灣金融業哪天能成為單獨、健康的產業?這是最大的挑戰。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