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一張圖看懂後疫情時代的亞洲經濟影響  
  2020/06/23
經濟日報 葉卉軒
瀏覽人次:1207
關鍵字:梁國源;後疫情時代;亞洲經濟;需求面;供給面;金融市場

  隨著各國陸續解封,進入後疫情時代,振興經濟成為重中之重,但由於當前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能小覷,尤其是周邊國家。在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後疫情時代的亞洲經濟影響評估」為題的報告裡,以一張象限圖讓投資人了解各國所受衝擊的相對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儘管國內疫情控制相對得宜,但卻和香港、馬來西亞、泰國並列,是受到中國經濟下行影響最劇的亞洲四國。

  此份報告主要分析 11個亞洲經濟體的受影響程度,包括:台灣、新加坡、香港、南韓、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日本,並以亞洲新興市場為討論主軸,分別從需求面及供給面衝擊兩方面進行評估。

  除了分析中國經濟下行帶來的需求面萎縮,對各國產生的直接影響外,亦考量到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在停工期間所造成的供給面中斷影響,並透過各國投入產出表,分析各國受到中國供應鏈衝擊的影響程度。

  同時,梁國源並以「X-Y散佈圖」的視覺化圖形分析,來呈現亞洲各國所受衝擊的相對位置。

  以供給面的衝擊做為散佈圖的X軸、需求面的衝擊做為散佈圖的Y 軸,並將兩者進行標準常態分配轉換成標準分數,且分別以標準分數0值做為分界點,分為四個象限。

  其中,處在第一象限的國家乃是受到中國供給面和需求面的衝擊影響最為劇烈者,尤以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泰國影響最顯著,在需求面及供給面受中國負面衝擊皆大於平均水準。

  而位處第三象限的國家則相反,屬於受中國需求及供給面影響皆小的國家,分別為日本、印度、印尼、菲律賓。位在第二象限的國家則受中國需求面影響較鉅,如新加坡,而位在第四象限的國家則是受中國供給面衝擊較深,如越南。

  梁國源指出,就亞洲主要經濟體而言,其經濟受疫情衝擊的來源可分為內部衝擊和外部衝擊。自身疫情及政府管制為內部衝擊,而中國的供需影響則為主要的外部衝擊。

  在後疫情時代,短時間的影響程度以自身疫情及政府管制程度為觀察指標,而中長期復甦力度則受到中國經濟的供需兩面影響所抑制。換言之,疫情後短時間內金融市場機會與風險受自身疫情影響較深,但金融市場能否有持續成長潛力則受到今年中國經濟供需兩面的影響。

  梁國源舉例來說,台灣、泰國、印尼、越南的國內疫情控制相對得宜,且政府管制措施強度及時間相對輕微,後疫情時代經濟重啟速度快,但在台灣與泰國金融市場評價相對較高的情況下,金融市場成長潛力則較印尼、越南小。

  但越南經濟復甦速度受到中國經濟下行的拖累影響較大,要回復到疫情前的水準較不易,經濟正常化時間恐拉得較長,且在後疫情時代越南金融市場表現以短多為主。所以,就後疫情時代金融市場成長潛力而言,印尼又略優於越南。

  梁國源表示,該份報告主要透過大量資料整理分析,提供亞洲在走出新冠肺炎疫情後,區域主要國家經濟與金融市場相對強弱的分析。讀者或投資人可依個別需求,運用當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但在分析單一國家時,亦須考量各個國家的特殊情況,例如是否有檢疫能量不足、資料隱匿,或是其他政治、經濟風險、地緣政治風險等,以便做出通盤的考量。

※本文由經濟日報網 (https://money.udn.com/money/index) 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