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金融創新打造3大機會點 台灣市場養不起獨角獸?  
  2020/02/18
洪綾襄、涂憶君
瀏覽人次:1433
紐約證券交易所-各國企業最想掛牌的海外交易所

  美中貿易戰引發供應鏈與全球資金重新布局,準獨角獸們仍未考慮在台上市,台灣環境顯然尚未準備好。《財訊》年度盤點台灣資本市場,遍訪金融產業大老,發現台股雖然仍有籌資能力弱、參與動能差、國際化不足等3大病灶仍需改善,但也有監管鬆綁、金融科技、產業重整優化三大新機會。業者都期待,台灣資本市場從此開大門走大路,趁勢轉骨。

  未來4年,將打造台灣成為亞洲資金調度、高階資產管理中心!」2019年11月29日,總統蔡英文在台北金融科技展開幕儀式上正式宣示。為因應美中貿易戰、香港反送中、境外資金回流專法上路後,台商與高資產客戶的資金管理需求,金管會在2019年底推出《媲美星港財管方案》,已盤點出15項金融商品與業務陸續開放,包括放寬銀行及信託業外幣業務、券商與投信業者可擔任REITs管理機構、開放券商得直接從事私募基金業務與創投管理業務、得辦理國際證券業務帳戶(OSU)不限用途款項借貸等,商機不再拱手讓人。

台灣將有獨角獸?私募基金重返台灣市場

  新創創投界也有重大進展!2019年11月底,AI新創公司Appier(沛星互動科技)宣布獲得D輪8,000萬美元(約新台幣24億元)的募資,累計已獲超過1.62億美元(約新台幣50億元)國際資金投入,成為台灣最接近獨角獸(成立10年內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規格的新創公司。

  闊別台灣多年的私募基金更正式回到台灣市場,去年起多家台灣未上市櫃隱形冠軍獲得國際資金青睞,例如璞米資本(Permira)收購亞洲最大水產飼料生產商全興國際水產、日本Advantage Partners私募基金收購石安牧場,今年年底美國Cornell Capital宣布亞洲首樁投資案,收購零組件大廠樂榮工業,準備以資金力量協助企業策略性擴張,推動未來上市掛牌。

  看來東風真的來了,業者期盼了20年的法規鬆綁、創新驅動、資金活水都到位了;然而台灣資本市場,準備好了嗎?

  2018年底,《財訊》遍訪金融產業大老,檢討台股關鍵字為何淪為減資、拆分、海外上市,最後歸納出3大病灶─籌資能力弱、參與動能差、國際化不足,並提出兩大解方,期待解決台股效率不彰、被邊緣化的問題,結果過了1年狀況不但沒有改善,甚至更形拮据。

  首先,截至2019年12月10日出刊前,2019年新上市櫃(IPO)家數僅33家,倒退回22年前的水準,顯示籌資力道不足,更難以吸引明星企業掛牌。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難得醞釀出Gogoro和Appier兩家準獨角獸公司,台灣業界理應要爭取他們留在台股掛牌,但從側面得知,這兩家公司目前都還沒有在台灣上市的規畫。

  該上市的不上去,下市家數卻高居不下。2018年有19家公司下市,2019年再增加12家公司,除了產業整併、被大股東私有化者,虧損下市的計有理隆、必翔、商店街、華美、華映、長天、綠能、尚志等8家。

  第三,2019年總日均成交量1,553.5億元,略低於2018年1,660億元,但日成交量低於百張的公司卻再創新高,占比高達29.1%,顯示台股動能愈來愈低落。當周轉率、成交量都不足掛齒時,如今台灣交易所似乎只能用低本益比、高殖利率來吸引機構法人

老問題還是存在!2019年8家公司慘虧下市

  然而,企業掛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籌資,當企業與投資人的需求無法對接時,台股也離世界交易所之列愈來愈遠。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在《全球資本市場2030趨勢報告》中,調查各國企業最想掛牌的海外交易所,第1名為紐交所、第2名為倫交所,香港為亞洲之首,新加坡證交所排名第11,韓國證交易所為第18名,而台灣證交所掉出榜外,不知落在何處。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坦言,台灣為大陸法系、非英語系國家、稅制不同,還需考量消費者保護與匯率穩定,因此台灣很難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更遑論取代香港。

  「台商寧願去新加坡,這讓人很沮喪。」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事務所稅務投資部營運長張芷說,高資產客戶資金調度首重安全性、流動性、報酬率,新加坡已有利基,但現在還在優化法規。反觀台灣境外資金回流專法需滿5年以上才能逐年領回1/3,金融商品競爭力不足,因此今年新加坡外銀財管業者光是坐在辦公室裡,就會有人主動匯入10億美元;台灣同業開了無數場說明會,但客戶仍在觀望。

不容易取代香港! 很難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曾任證交所總經理、現為福邦證券董事長林火燈直指問題點:台灣資本市場體質不差,但主管機關要思考,究竟要把台股變成定存概念股,還是要趁勢鼓勵成長創新?他分析,當年台積電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級公司,是政府計畫經濟加上資本力量扶植而成,但後來交易所的績效指標(KPI)過度重視上市櫃家數、交易量,造成中小企業過多,難有爆發力。如今若要活絡資本市場、提振雞蛋水餃股價值,就要將造市商、私募基金和創投力量納入,帶進更多資本市場工具。

  因此,林火燈再次向主管機關疾呼,應借鏡韓國《金融投資服務及資本市場法》,打破領域藩籬,讓符合資格的金融機構可提供多元的商品服務,資本雄厚又有信譽的業者便有機會出線,發展成國際級的投資銀行,兩大券商元大和凱基都很有潛力。

  「以前政府總說先求有、再求好,現在這句話邏輯要徹底被改變。」券商公會理事長賀鳴珩直言,一開始就要一步到位,才有機會彎道超車。例如,2020年逐筆交易、零股盤中交易即將上線,但區區交易制度的改變絕對不是券商的滿足點,而是證券產業自製商品、發展金融科技的起點。賀鳴珩指出,國外券商之所以能發展到零股逐筆交易、基金T+0交割,經紀手續費全免等創新服務,都與證券數位開戶、分戶帳有關。然而,現在金融業中,只剩下證券和期貨開戶需要電子憑證,成本高、發出、認證都曠日廢時,期待未來還能有更多鬆綁。

要不要做新創版? 重擬策略納入創投私募

機會1:開放金融業走大路 讓資本市場充分發揮價值
  儘管如此,境外資金回流專法的主要提案者之一、立法委員余宛如對台灣後市仍不悲觀。她指出,新加坡與香港同質性高,不意外香港資金會在第一時間竄逃至新加坡,但不代表台灣金融業沒有跟上的機會。《媲美星港新財管方案》大幅放寬證券業、投信投顧業、期貨業承作外國有價證券融資、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OSU)不限用途款項借貸等業務,預期可讓台灣資本市場更活潑多元。

  KPMG安侯建業專業策略長林恒昇仍期待主政者應更開放思維。他指出,其實只要金流開始在國內竄動,就會促成經濟活絡。「資金是引子,會為台灣帶來30年來升級轉型的最好機會。」

機會2:台股底氣足  主軸產業將典範轉移
  另外,今年受中美貿易戰影響,的確不少公司暫緩上市,但明後年的上市櫃機會不需太過悲觀。林火燈指出,「今年接到幾個原本要去香港或中國的企業,走了一圈後,現在主動要回來掛牌,」明年中港經濟不確定因素高,台灣優勢反而被凸顯。

30年一遇好時機! 產業控股可以發揮綜效

  不過,他也觀察到,過去台灣產業多為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製造業,未來知識經濟、跨業服務當道,掛牌的公司也將會以這類公司為主。只是這種公司雖然極具創意,但規模偏小,在美國可能可以獲得高估值,台灣資本市場看不看得懂這種公司的價值,給予適當的評價,投資人也需要重新調整與適應。

機會3:產業自主重整 打群架做大市值
  全球品牌管理協會理事長陳春山指出,德國也是以中小企業見長,但6~7萬人才1家上市公司,台灣則是2、3萬人就1家上市公司,就會產生中小企業過度擁擠的問題。這樣的企業是不可能做長期、深度的研發和國際行銷。「因此台灣產業下一步應該是重整,其中一種方法就是以產業控股公司的概念,讓很多公司在併購後卻能分工並存,創造多贏。」他分析。

  大聯大就是值得台灣產業效法的典範,董事長黃偉祥透過不斷併購IC通路同業,從台灣第一家多合一的產業控股公司,做到世界第一。成功的關鍵在於他樹立了產業控股公司的新模式:前台業務各自獨立不重疊,後台資源共享,發揮整併的綜效,併購後獲利與市占都持續成長,帶動市值提升,也強化投資人與市場信心。

  陳春山也提醒,成立與經營產控,也需要借重資本市場的力量與武器。若這是對的方向,產官界也應亟思提供資本市場的配套工具與誘因,提高產業重整的勝率。畢竟這是台灣資本市場30年一遇的機會,不能再錯失了!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