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RIF圖庫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併購策略極其靈活,只有焦佑衡領導的華新科,能跟國巨抗衡,同樣締造快速成長的成績單,這場歷時27年的競爭,為台灣創造出2個千億級的電子集團。 2002年是華新科發展的轉捩點。這一年,陳泰銘控告焦佑衡,還大手筆向法院聲請30億假扣押。當時媒體報導,國巨2000年以180億元併購飛利浦被動元件部門後,飛利浦建元廠68名員工被挖走31位,國巨認為產品蒙受侵權損失,國巨2001年因此兩次下修財測。
這起風暴在焦家極力斡旋之下,和解收場,焦佑衡有很長一段時間遠離鎂光燈,從這一年開始,他開始走與陳泰銘不一樣的路。
焦佑衡著眼於產業拼圖 陳泰銘押寶規模優勢
這一年,焦佑衡接下瀚宇博德副董事長的位置,開始經營PCB(印刷電路板)產業,圍繞著被動元件和PCB,變成電子材料和服務的整合者。他經營公司的思維,有點像在拼圖,一般人只看到手上的那塊拼圖,但他看到的卻是這塊拼圖放在整張圖裡,能產生什麼新價值。
2019年,他旗下的瀚宇博德取得嘉聯益24%股權,就是這樣的思維。2018年,蘋果供應鏈大廠可成曾一度入股嘉聯益,最後卻退出,嘉聯益今年初錯失蘋果訂單,導致大幅裁員,焦佑衡卻選擇大力投資嘉聯益。他認為,「未來20、30年要再進入軟板,我認為是不可能的。」嘉聯益有很好的客戶群,仍看好嘉聯益。
另一家新併進來的佳邦,要開發新的天線,就用得到嘉聯益的軟板材料;焦佑衡分析,兩家新公司湊在一起,就會出現有意思的新局。有趣的是,華科事業群旗下的公司,很多是從別的集團「頂讓」來的,例如,2005年,他從台泥手上,以換股方式取得信昌電主導權,掌握被動元件的上游材料,2006年,他從三菱綜合材料手上,接下釜屋電機,切入高階被動元件,2010年,再從技嘉和寶成集團手中接下台灣精星和精成科。
焦佑衡曾說,「其實好的公司不會來找我啦;但也不表示做這樣辛苦的公司,將來不會變成好公司。」他從來不是刻意去追求併購,但如果有公司遇上挑戰找上他,他就會評估雙方合作的綜效。
這兩年,華新科和國巨都積極投資車用、5G等應用,但切入的方式卻不一樣,去年,華科事業群旗下的精成科技取得日本ELNA公司主導權,打入日本汽車用PCB市場。國巨則是選擇併購美商基美,直接拿下全球大型車廠的高階被動元件市場。
併購手法大不同 陳泰銘要主導,焦佑衡重視互補
這幾年,國巨的併購案多次選擇買下百分之百股權,例如,美商基美在國巨併購後,就將成為國巨的全資子公司。相較之下,華新科在併購時,則多半只拿下2~3成股權,願意和其他人共享利潤。
在去年的被動元件缺貨潮中,國巨的供貨方式,台灣的網通廠和系統廠付出不小代價;相較之下,華新科仍願意遵守承諾,盡力供貨。兩種不同風格,也各自成就一方之霸。
現在,市場仍然能從這兩家公司的策略決定中,看出產業風向。例如,2013年開始,國巨連續幾次減資,為後來的千元股價打基礎;華科事業群在經歷2012、2013年的虧損之後,2016年也開始減資。
兩強相爭,讓台灣被動元件產業更加精采 。兩家公司併購後布下的新局,會在明後年,讓這兩家台灣公司逆勢成為區域型的大型公司,甚至出現全球被動元件產業的領導者。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延伸閱讀》
商戰謀略 焦佑衡垂直整合大戰陳泰銘橫向併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