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商戰謀略》焦佑衡垂直整合大戰陳泰銘橫向併購(上)  
  2020/01/14
林宏達、林苑卿
瀏覽人次:1436
關鍵字:5G;供應鏈;被動元件;華新科;國巨;焦佑衡;陳泰銘;佳邦
圖片來源:CRIF圖庫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併購策略極其靈活,只有焦佑衡領導的華新科,能跟國巨抗衡,同樣締造快速成長的成績單,這場歷時27年的競爭,為台灣創造出2個千億級的電子集團。

兩強交鋒高潮迭起 佳邦經營權之爭 焦佑衡後發先至

  「5G相關訂單,會從今年好到明年!」華科事業群高階幹部肯定地說。今年10月,被動元件供應鏈傳出,5G供應鏈正在增溫,中國移動估計,2020年,5G手機銷量將達1億5000萬支,還不包括5G基站等高階需求。

  而這塊大餅,早已觸動被動元件天王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和華新科董事長的競爭。佳邦經營權爭奪戰,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去年4月,國巨孫公司凱美宣布,在市場上買下1萬多張佳邦股票,有意「強娶」佳邦,佳邦經營團隊急得跳腳。關鍵在於,佳邦有完整的保護元件和天線解決方案,誰拿下佳邦經營權,在5G競賽中,就多了一隻下蛋的金雞。

  兩個月後,焦佑衡旗下的華新科宣布,參與佳邦私募,成為持有三成股權的大股東,凱美出脫佳邦股票,焦佑衡拿下佳邦主導權。

  回顧自1992年,焦佑衡接手華新科開始算,過去27年,他領導的華科事業群,是少數能在被動元件市場上,跟國巨一樣高速成長的電子零組件公司。經營被動元件產業有多難?被動元件單價經常不到台幣1毛錢,比牙籤還要便宜,投資卻經常以億元為單位計算,還會受景氣劇烈波動影響。

  1995年時,華新科只是一家年營收5億元的小公司,國巨同年營收22億元,華新科還不到國巨的1/4。到了2018年,國巨營收站上771億元,相較於1995年成長了35倍,稅後淨利338億元,淨利率44%。至於華新科在2018年的營收也達到477億元台幣,較1995年成長95倍,稅後淨利達205億元,淨利率43%。從成長率和獲利表現來看,華新科在被動元件市場的表現,並不輸國巨。

華新科展現後勁 積極橫向整合追上國巨

  陳泰銘是台灣被動元件市場的天王人物,他創立的國巨不但是台灣第一家上市的被動元件公司,今年他砸下28億美元收購美商基美(Kemet)後,國巨營收將突破30億美元,進入全球領先群。

  但是,焦佑衡也不容小覷,2018年,焦佑衡旗下的華科事業群營收已達1,100億元,比國巨和凱美、奇力新、同欣電的總營收加起來還大。即使是面對超強對手陳泰銘,他仍能保持高速成長和不錯的獲利能力。

  研究這兩個人的競爭,就能讀懂台灣被動元件產業的投資邏輯。焦佑衡是華邦集團焦師傅的第三子,雖然有集團的幫助,但他投入被動元件產業的前10年,也摸索了10年。

  國巨是台灣第一家上市的被動元件公司,1994年時,陳泰銘就發行GDR(存託憑證),到新加坡、德國併購公司,打入海外市場。1996年,華新科也到新加坡,成立百分之百持股的子公司,衝海外市場。國巨在美國矽谷成立研發中心,華新科則在日本投資研發中心。

  在生產和行銷上也是。1997年,國巨在高雄擴廠投產;2002年,華新科也獲准在高雄加工出口區設立營運總部。2000年時,國巨和美國通用半導體簽約,擴張北美市場行銷通路;2003年,華新科也跟Vishay Electronic GmbH等外商簽約,建立在歐、美的行銷通路。

  但是,成立前10年,華新科就遇到兩次危機。1998年,華新科稅後淨損3億4千萬元,賠一個資本額;2001年,華新科又淨損1億6千萬元。因為被動元件和景氣循環高度連結,擴張過快,景氣一旦反轉,就有大賠的風險。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