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財訊雙週刊
1989年,中國發布《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規定》,開啟一頁台商登陸投資史。許多在台灣沒沒無聞的小企業和個人,紛紛把握契機前往拓荒;而隨著中國經濟的起飛,這些先驅台商賺得滿盆滿缽,各種「大王」稱號響徹雲霄。
然而,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企業競爭力崛起,這些無根台商逐漸面臨壓力,加上近年各種環保法規趨嚴,人力成本上揚,台商在中國的黃金盛世已然落幕。如今,中美經濟對抗加劇,更成為壓倒台商的最後一根稻草⋯。
中國消費習慣改變 達芙妮、康師傅光芒黯淡
不僅是台商「中國麵包王」光環不再,台商「中國女鞋王」也早已不保。達芙妮在中國的市占率一度高達兩成,平均5雙女鞋中就有一款是達芙妮,門市據點高峰來到6,000多家,年營收破100億港元;如今營運陷入泥淖,連3年虧損金額24億港元,市值大幅縮減九成。市場專家觀察,品牌老化、設計款式跟不上流行,是達芙妮衰退主因。
此外,曾經是大陸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康師傅方便麵,輝煌時期一年可賣出60億包泡麵,穩坐「中國泡麵王」。
不過,自從2015年之後,隨著大陸民眾人均所得增加,開始追求吃得精緻,再加上外賣App興盛,年輕人轉向透過手機叫餐,即便是半夜也能吃到炒飯、餃子,整體市場趨勢改變,侵蝕到泡麵市場,從股價表現,近5年康師傅市值蒸發900億港元,可見面臨市場結構轉變,即便是業界龍頭也難擋大勢所趨。
中國消費品味的改變,甚至連內衣的市場都受到衝擊。台商許利雄是第一位將歐洲內衣品牌帶入中國市場的創業家,40年前將歐系內衣品牌皮爾卡登代理到中國大陸,隨著生意規模擴大,並自創豪門、YG天鵝等內衣品牌,也是台灣五、六年級生耳熟能詳的品牌。
高峰之際,許利雄內衣品牌的實體經銷商門市達到300多家,但隨著大陸消費習慣轉到線上,如今只剩約200家,而且業績一年不如一年。去年,許利雄正式成立電商部門,並積極調整產品定位;儘管如此,他坦承,想在網路上賣東西賺大錢,恐怕已經不容易了。
環保令+工資飆漲 台商有苦說不出
中國台商的困境,除了面臨轉型挑戰外,部分也受到外在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國泰人壽昆山公司總經理柳正文觀察,這幾年中國政府加強稽查環保、消防與安全生產,在當地甚至有「一督就倒」的調侃話,只要被地方政府盯上,成本不斷增加,廠商受不了而倒閉。
一家供應知名運動品牌YONEX的線材大廠透露,3、4年前東莞政府編列上億元人民幣預算,鼓勵廠商更新馬達提升能耗效率,台灣人的邏輯多半是「我這個舊馬達還可以用5年、10年,為啥要花錢買新的,而且還比較貴」;而大陸企業則認為,雖然要花錢,反正政府有補助,還可以響應政策,何樂不為;所以到最後是很多台商沒換,等到地方政府嚴格執行稽查,結果花更多錢替換,如果是規模不大的台商,沒有能力負擔只能關廠。
傳聞某家台商經營的造紙廠,就遇過環保局大批人馬帶著一張公文,要求立即停工,原因是「合理懷疑」有非法排放。造紙廠有鍋爐、煙囪,容易被盯上,停工後再來好好檢查,讓當地有「煙囪」的台資企業如驚弓之鳥。
不僅是環保條件加嚴擠壓獲利,中國工資上漲與缺工問題,早就是台商們心中的痛。面對大陸投資條件不斷惡化,稀釋台商利潤,現在又有美中貿易襲來,25%高關稅猶如山雨欲來,不分你我、各個行業的台商,大家都在忙著各路尋找新據點。
一群專做製鞋機械設備業者開始將資源從大陸轉回台灣,例如,包辦豐泰與寶成越南廠鞋子幫機設備大廠誠鋒,2012年回台設立公司、2018年把研發團隊遷至台灣。製鞋設備廠鼎聖,則是把研發團隊移回台灣。去年,這群業者,更是在國內舉辦暌違2018年的製鞋機械展,似乎宣告著「轉台」意味濃厚。
無根台商靈活度不足 成也中國,敗也中國
近年來,許多擁有全球布局能力的上市櫃公司,除了將部分產能移往東南亞外,更大幅擴充台灣原有的生產基地。例如,
巨大為了移回中國高階產線,去年緊急在台招募3、4百人;廣達評估將高階產品產線轉移回台生產;台達電規畫將工業自動化與網通部分產線撤回桃園平鎮廠、中科與南科等地分散製造。 光寶科則是在去年一口氣對越南與中東約旦子公司啟動現金增資,兩案合計金額近30億元,藉此分散在中國生產比重;另外,仁寶則是評估重啟越南工廠計畫。
相對於上市櫃公司擁有靈活的調整能力,白手起家的無根台商,大多缺乏應變能力。曾經擁有響亮名號的「台商大王」們,例如糖果大王徐福記、女鞋王達芙妮,矽膠按鍵大王大洋、東莞家具大王台升等名號,靠著中國市場打下非凡成就,如今卻也是因為中國市場而逐漸黯淡。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