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三大衝擊吞噬股債雙利 壽險業淨值破兩年新低  
  2018/12/18
廖君雅
瀏覽人次:1096
關鍵字:壽險業;匯損;美債;殖利率;避險成本;增資;保費;股票;債券
圖片來源:CRIF資料照片

截至10月,壽險業保費收入高達2.67兆元台幣,新保單業績更是比去年成長10%;但最新數據公布,匯率損失竟高達1,782億元台幣,淨值更破近兩年新低,究竟怎麼回事?

  今年的壽險業保費收入不斷創新高,根據壽險公會統計,22家壽險公司1到10月的總保費收入達2.67兆元台幣;其中,初年度保費收入(FYP)約9,637億元台幣,較去年度增加10%。

  從財務面來看,壽險業資產管理的課題現在更出現隱憂。首先是匯率的挑戰。日前金管會保險局公布最新數據,截至今年10月底,由於新台幣兌美元匯率貶幅3.75%,海外投資部位大的壽險業,原本有3,543億元台幣的匯兌利益,但扣除避險成本、損失和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5,000多億元,一來一回間,匯率上竟沒占到便宜,反而損失高達1,782億元台幣。

  雪上加霜,今年10月全球突如其來的股災,即使是側重以高殖利率、固定收益標的為核心的壽險業,衝擊仍不小;從數據來看,壽險業淨值1.18億元台幣,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近18%,是不可忽視的警訊。

美債殖利率升 淨值受重擊

  此外,美債殖利率陡升,也為壽險業帶來沉重的壓力。為什麼美債殖利率對壽險公司影響那麼大?一來,美國公債的信用評等極高,幾乎不可能出現違約,符合壽險公司對風險趨避的要求;二來,美國公債的發行和交易量大,而且年期也相當多元,剛好能與壽險公司發行的保單相配合。正因為有這些優點,美國公債一直是台灣壽險公司的資產配置核心。

  當美債殖利率出現變化時,台灣壽險公司也會直接受到影響。美國聯準會(Fed)這兩年來數次升息,市場資金因而回流銀行體系。這時候,債券的交易價格降低,間接推升美債殖利率。

  強勢美元趨勢下,業者大幅增加海外投資部位,甚至大買國內美元計價的國際板債券,但從今年大幅增加的避險成本幾乎吃掉利差來看,幾乎白忙一場。

  一位壽險公司總座指出,在台美利差擴大之際,避險成本卻墊高不少,「與兩年前相比,幅度幾乎是一倍。」再加上保單業務仍不斷銷售,新增的資金必須去化,投資變成頭痛難題。

  從美債殖利率走高引發的連鎖反應,就是投資市場的資金大退潮。手握大批美債的壽險公司,已經在美債殖利率走升上吃了一次債券價格下跌的虧,現在又得承受股票市場重挫的損失。

避險成本增 明年挑戰更大

  11月中旬,國泰金控召開法說會表示,雖然第三季全球股市拉回修正,但國壽仍逢低加碼美股、陸股與港股,海外股票累計增加200億元,因此有10月的股災短期衝擊,但仍預期未來半年內經濟不會衰退,從數據上看,國壽前3季的避險後投資收益率約4.2%,仍高於資金平均成本的4.05%。而富邦、新光和台灣人壽目前也有利差益,只是其中一位投資主管私下表示「明年真的很難做」。

  一連串打擊下,壽險業如今面臨兩大難題:一、當股票、債券市場價格雙雙下跌,壽險公司即使不賣出持有部位,在財務報表上仍然得認列相關資產價值的減損,使淨值受到減損,未來可能面對保險局要求增資以符合RBC(風險性資本適足率)門檻的壓力。二、壽險公司每天都有數以億計的保費收入,但當所有的投資市場都在下跌,這些新錢似乎往哪裡放都不對。

  RBC不足,壽險公司最常見的做法是賣掉賺錢標的,否則就要被強迫增資,壽險公會理事長黃調貴已向主管機關爭取以RBC逆景氣循環制度,讓符合特定條件的股票,像是殖利率較高、低波動的類債券股票,可有較低的風險係數。只是,透過政策寬容,縱使可讓壽險業順利解決增資難題,但從目前投資環境動盪、傾向衰退的情勢看來,大到不能倒的壽險業仍無法迴避。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