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訊息接收管道從大螢幕轉到人人掌中的智慧裝置,新聞記者的取材現場從實體空間移至虛擬爆料社團,我們不得不去意識,溝通這件事的技術門檻也愈來愈升高。人人皆能成為小編的社群環境,不僅讓溝通路徑變得更龐雜,24小時隨時更新的無眠模式、凡走過必留下可被肉搜記錄的海量特性,更是讓訊息管理變得困難。這不是只有新聞工作者或行銷從業人員需要去煩惱的現實課題,事實上也是所有企業在思索對外溝通時,必須共同面對的難題!
在此後社群浪潮中,如何有效進行企業對外溝通?事實上只要能掌握幾項基本原則,就能達到不錯的成效。首先是「資產活用」,也就活化企業內部資源,轉而對外提供為大眾所用。舉例,我們常見到企業高階經理人將自己所累積的經營管理心得透過媒體平台對外分享,這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主的形象,同時也能夠提升大眾對於企業的識別度。除此之外,企業核心業務所累積的市場觀察,若是能以幫助大眾解決問題的角度對外分享,也是很好的對外溝通素材。舉例,曾有日本不動產經紀公司將業務人員日常觀察不同類型客戶的購屋需求,編輯成類網誌的方式分享在社群平台,不帶有任何業務目的的內容,不僅吸引了很多潛在客戶自動上門,甚至培養出一群忠實粉絲。
其次,「內容共創」也是一個必須掌握的重要原則。在社群化的媒體環境下,閱讀群眾已經被養成了資訊偏食症,而日新月異的社群平台演算法,更是讓沒有群眾熱度的內容沈沒在海量資訊當中;反之若是能夠和大眾共同創造一個有討論熱度的議題,藉由粉絲自主參與互動來達到多層次傳散,這無異是最划算的溝通模組。舉例:可口可樂2020年針對台灣市場推出的城市瓶,正因為洞察到台灣消費者的地方意識,巧妙運用社群粉絲共創地方梗的趣味創意,在當年度創造了一波社群討論熱潮。當數位廣告的流量紅利不再,廣告觸及的消費門檻愈來愈高的市況之下,能夠觸動群眾自主參與的溝通,才是王道。
另外,「風險管理」機制的建構,也是後社群時代不可或缺的企業溝通要則。從近幾年企業危機第一時間多是從社群平台爆發的發展情勢來看,企業聲譽管理機制提前建構的急迫性,相較於過往以傳統新聞媒體為主要溝通管道的時代,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必要工程。大部份的企業總是在沒有遇到危機的時候,捨不得花預算而擱置。等到企業聲譽受損而連帶影響營運表現時,才意識到重要性。殊不知,企業數位履歷的追蹤,不僅能夠預防危機於未然,只要運用得當,還能從數位口碑資料當中,獲得來自群眾提議的品牌聲譽提升之道。其實,是最值得的一項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