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APIAA理事劉佩真。圖/顏謙隆
台灣今年持續享有中國科技供應鏈去美國化的受益,在華為事件之後,整個供應鏈的移轉對於台灣還是相對是有利,最近的中芯國際事件,反映出國內包括二線晶圓代工業者也有轉單效應。以美中科技戰來講,台灣半導體產業都是利多於弊的狀況。
今年美中科技戰衍生出一連串的重大件事,從社群網站Ticktok抖音事件、電子支付螞蟻集團外,2月份的瓦聖納協議、5月份的華為禁制令升級,9月份中芯國際事件等,均顯示美國對中國祭出一系列的打壓動作。
由於半導體產業屬於尖端、高附加價值,也是國家資訊安全的核心,是每個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的行業,美國的大動作反制可以清楚看出,最主要是要矯正過去十年整個產能過於集中到中國大陸的現象,同時一直掌握機械設備和材料的美國,也要在半導體衍生的未來新興供應產業扮演主導性角色。
當然,美國這一系列的動作其實對中國、美國的半導體企業也帶來影響,中國的半導體需求是全球第一大,占比高達35%,而美商的第一大客戶也是中國,占比大概在47%,美國也是中國半導體設備的最大進口來源,美中科技戰若沒有處理好,美國半導體企業其實也是深受其害。
台灣部份,雖然台積電已經宣布赴美設廠,目前看來宣示的意義比較大,也就是說,半導體先進製程的重鎮還是會放在台灣,政府對此已有領導型戰略,推動領航企業深耕發展計畫,與上游廠商結合,促成國際廠商更加碼台灣,由於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弱點是設備和材料,台灣仰賴美日還是太大,台灣亦有斷鏈危機,台灣需即刻強化!未來十年需要強化,更是整體產值從3兆增加到5兆的重點強化之處。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佩真口述,陳碧芬整理)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