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小檔案】 姓 名:陳雅晶 任職公司:地球公民基金會 職 稱:公關組長 |
台灣充滿活力,無畏權勢的環保運動者,儘管在資源困頓的情況下,仍扮演了這個社會的良心者、防腐劑,讓這個幽暗的社會看到亮光。然而,環境NGO普遍都面臨了經營的困境,難以彙聚更大的環保力量。環境問題是世世代代都要面對的課題,唯有重視人才的培養,知識和經驗的傳承,才有可能壯大改變的力量,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實力、有效能的組織支撐。
如何經營對外關係,凝聚共識
雅晶表示,目前地球公民基金會在台北、高雄、花東各有一處辦公室,「這三處地點不單單只是為了工作業務而設置,透過不同的辦公室,除了解決及處理不同的議題,並深入了解當地群眾的聲音。」正因為這樣,當地民眾所重視的議題能否與會內所擬定分配的議題相呼應,大大的影響地球公民基金會在當地的聲量。
群眾互動方面,基金會則是定期發行地球公民通訊,以親近大眾的語言,製作環境專題,宣導組織的理念;也會在臉書社群上,即時更新資訊,有記者會或說明會時,也會同步直播,讓大眾第一時間了解。而基於環境議題之多面性及各組織成員專長領域之差異性,地球公民基金會往往需尋求其他環團或非環團之合作,共同處理議題,或舉辦活動。
涉略各領域產業,與政黨斡旋 推動修法,一直都是基金會最重視的事情,但提到要如何進行,卻讓雅晶皺了皺眉頭,大嘆不容易;「以工業污染來說,就必須先去了解造成汙染所使用的化學品、原料是什麼。」必要時,還需要邀請相關領域的團體一同討論,研讀法條,參考國外的處理方式,這也不禁讓她笑說,「每推一個修法,都快成為該產業的專家了!」
談到進行遊說及修法,她表示,「政黨及民代支持相當的重要,基金會提出修法的版本後,需有立委連署,後續還要有一定人數表示同意。直播開記者會時,是批判的角色,直播結束後,又得要和各黨派周旋、搏感情。」雅晶直言最難的就是跨黨派的合作,「如果這個議題的民意支持度夠高,或是討論聲浪極大,那合作的成功率就會提升。」
了解捐款者,持續茁壯自己
關於經費來源,雅晶說明,「會內經費來自大眾的捐款,不接受政府的補助,我們監督政府與企業的同時,捐款人也監督著地球公民基金會。大眾的贊助捐款情形,也實質的反應基金會是否被認同,每年都會發行年度公報,向大眾說明款項的運用和各項議題的進展。」
為了更了解捐款者和支持的群眾,她進一步提到,「近年也透過問卷的方式,開始和大眾們對話,了解其想法,藉此檢視基金會在環境上的付出投入,透過問卷回饋,也能去檢視目前網站及臉書等自媒體的經營成效,同步去思考每年要出版幾版的期刊來作搭配,逐漸調整出適合本會的經營方式。」不過,投身環境議題,與企業、政府角力,本來就無法討好所有人,面對各式的批評,雅晶樂觀地說到,「都要抱著虛心領教的態度,不必放大批評,而是乘載支持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