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王健全:美國再工業化 台灣當最好夥伴  
  2020/08/04
陳碧芬
瀏覽人次:909
關鍵字:CRIF中華徵信所;TOP5000;台灣產業;工業化;電子業;法規鬆綁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出席。圖/顏謙隆

  台灣經濟發展要感謝傳統產業奠定的扎實基礎機械、製造能力,不只從TOP5000企業開始發展,也孵育出很多中小企業,也因為多數企業規模都不大,必須下游、中游彼此分工,發展出台灣特有的產業精細分工,此次新冠疫情才能快速做出口罩生產業,台灣產業分工的能力,在目前因防疫需求而衍生的生產在地化,包括動物的飼料都可能需要在地製作,現在智庫正在進行戰略資源盤點,台灣產業回應全球環境丕變的後續發展,應該可以更為明確。

  已建構在本地的產業發展,從CRIF中華徵信所追蹤的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50周年,可以看出從輕工業及低技術門檻,歷經轉型電子業、電腦製造業等,而1991至2000年間台灣廠商開始布局全球化,現在中國大陸有20萬家台灣製造業,和台灣形成跨境產業分工,且台灣繼續深化高科技研發,這個模式已經練兵數十年,如今能使台灣成為美國再工業化的最好夥伴。

  台灣產業的技術含金量,加上資本市場的敲鑼打鼓,電子業占台股的七成,扮演重要角色。同時,2000年後電子資訊、個人電腦等產業茁壯,已是當年台灣大型企業第一大,這段快速成長過程,美國品牌廠商,如IBM把訂單下在台灣,美國301條例要求台灣建立智財權制度,對台灣爾後的資通訊、半導體產業再躍進,都具有關鍵角色。

  1970年代,從引進RCA電子零件生產開始,政府邀請矽谷華裔人才來台創業,由政府投入科學園區興建,賦稅獎勵條件鼓勵企業投資,分散企業的風險,也培養出很多小金雞。回顧這些過往,更是提醒我們,科技創新、新創孵育,對於產業後繼之力有多麼重要,而且需要搭配法規的鬆綁,真正能幫助新創施展強大實力的鬆綁,不是為了鬆綁而鬆綁,給新創絕佳的出海口。

  目前是台灣產業構思、並落實大戰略的時候,建議朝向四大部份具體思考:一、培育台灣人才,員工分紅制應可適度恢復採用,以台灣目前的薪資水準會吸引不到人才,人才更會流出台灣;二、口罩國家隊的經驗,智慧型手機等主流產品都可發展出國家隊,把台灣的強項特點好好發揮;三、工業智財權要重視,並作出像瑞士生產巧克力、和德國生產工具機的產業差異化高能力。四、服務業加值化,掌握關鍵的力量,自上游研發製造、到下游的品牌,千萬不要在大大價值鏈中,只做小小的事。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口述,陳碧芬整理)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