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張建一:政府要思考 未來20年產業所需  
  2020/07/21
陳碧芬
瀏覽人次:1003
關鍵字:CRIF中華徵信所;TOP5000;台灣產業;傳統製造業;創新;轉型;政府
台灣經濟研究院長 張建一(圖/顏謙隆)

  從台灣大型企業排名50年的變化看台灣產業發展軌跡,可以發現其間的政府產業政策,扮演極為明顯的角色。舉例說,1971年除了電機電子業,有九大產業都屬於現今的傳統產業。我不喜歡「傳統」兩個字,會用這兩個字只因為部分產業出來的早一些?牙刷加了馬達就是電子產品,人類的食衣住行需求會一直存在,創新科技進步就增加幫助人類適應新的模式。傳統製造業也會一直改變,從CRIF中華徵信所這項長期排名,看出許多企業集團一直在轉型、升級,台灣製造業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可抹滅。

  1970年代,經國先生投入十大建設興建,諸如港口、中山高速公路等,由於經費實在龐大,像現在的國一興建費用折算現在約8千億元,當時國民大會反對聲浪高,但經國先生仍堅持啟動興建,車道數、車流量都較當時需求超出多倍,現在看才知道「什麼是前瞻!」十大建設對台灣產業發展影響甚鉅,中鋼、中船等的設立成為鋼廠機械、國艦國造等生態系的重要基礎。

  政府政策會左右產業發展,台灣絕對是真實案例。1990年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及直到2010年更新為「產業創新條例」,既具有獎勵企業投資的效果,也鼓勵企業投入研發,實實在在影響了台灣產業的發展。這也表示,產業政策是某種策略的選擇,政府藉此鼓勵企業投資「政府要的項目」,可以帶動新興產業,包括慢慢發展開來的服務業。但若是企業可以茁壯到像台積電,經營有遠見,自己的錢夠投入龐大研發經費,政府就不該插手管。

  台灣的產業發展多是靠製造業,服務業一直發展不出高端價值,領有特許執照的服務業,如金融業又被政府管得死死的,台灣業者需要跨國才能上下接手,單在台灣是不可能的,技術服務業更難發展。正好台灣近年來和美國走的近,美國十多年來主要靠創新,台灣也需要導入AI新創,台灣可以更大膽、沙盒實驗範圍要更大,政府要多想想,未來20年產業所需要、可發展的圖像。
(台灣經濟研究院長張建一口述,陳碧芬整理)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