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Freepic
【受訪者小檔案】 受訪者:謝芳吟 公 司:意藍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職 稱:客戶分析師 |
由於資訊時代社會的來臨,我們的日常生活已脫離不了各式網路媒介,小至一間餐廳或飲料店的評價,大至選舉候選人的網路聲量,這些都反映出現代人在做出選擇前都會先從網路上找查相關的資訊,甚至是參考他人的評價或評論。也因此不論各類產業的公司或業者,會藉由網路媒體的討論熱度吸引網路使用者的注意力,增加自身的曝光度。此次將訪問在意藍從事智能數據分析的芳吟,與我們聊聊關於網路社群的聲量討論,以及如何透過此種方式來做分析。
Q1:關於客戶分析師的工作內容包含哪些方面?
一言以蔽之,我是做社群輿情觀測分析的客戶分析師。我們公司主要蒐集台灣社群文字資料,並建立雲端資料庫。分析師要利用這個資料庫做各種不同的輿情分析。除了執行分析之外,我們公司開發單一入口站台讓客戶使用資料庫,因此客戶分析師還有另外一半的工作是協助客戶使用站台、定義符合他們商業需求的問題,妥善使用社群資料。
Q2:資料庫的資料內容通常會從哪裡蒐集?
在社群網絡、社交媒體興起,搭配行動裝置普及之時,上網成為我們最常做、也花最多時間做的事情,可能是聊天、看網友發布文章、參與討論串,或加入自媒體的行列成為訊息傳散者。
社群網站、討論區、部落格、電子新聞、專欄等等都是訊息交流的平台,網友在此之上交流的每一個意見、發表的每一次經驗,都是非常重要的輿情資料。Q3:一般來說,會從哪些角度分析網路的討論熱度?
像是討論發生的時間點、發生的網站/頻道別都可以加入一起分析聲量表現,在運用情境上就會是幫品牌分析成效等等。量的話也可以有很多變化,比如看熱門話題、找發起討論的keyperson/特別愛反應的網友。
看品牌討論量的消長、討論發生地的改變,監測網友口碑情緒表現是不是越來越好,分析不同時間點討論品牌的重點議題有無變化,品牌不同時間點和受眾溝通的事情有沒有在社群引起迴響等等… 除了品牌分析以外,還可以做活動成效分析、公關監測與預警、族群受眾分析、網絡分析,端看客戶的商業情境與需求問題在哪,也因為如此,客戶分析師要花費大部分的時間與客戶溝通,了解他們所屬的產業知識,協助帶出他們重視的面向(關注品牌/活動成效/族群)與面臨到的商業問題,然後轉化為社群資料分析可以解答的具體問題。
Q4:請問您是怎麼看待「分析師」這份工作的?
作為分析師,我的工作是要協助客戶從社群資料中找到INSIGHT,不過在和客戶協作中我是受益非常多的。活潑的問題發想、多元且全面的分析議題,常常驚豔了在資料中埋首的自己。
而且對於問題的挖掘絕不會淺嘗則止,當處理完了問題A後,一定要有心理準備接受更深的問題B、C,甚至是更跳脫。
Think Out of the Box是擔任這份工作一定要反覆提醒自己的事。 對於分析師來說,與客戶交手的過程總是驚喜連連,能夠從容接下各種大哉問,以及小而精確的問題,並透過資料找出有意義的訊息,講出有故事性的脈絡與結果,是未來要持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