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RIF圖庫
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STS)統計,2021年全球半導體市值達美金5,559億元,年成長率達26.2%,並預計2022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長至美金6,460億元,2023年將達到美金6,800億元。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統計,2021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總產值已達新台幣4.08兆元,年增長26.7%,其中IC設計業產值為新台幣1.21兆元,年增42.4%;IC製造業為新台幣2.23兆元,年增22.4%,包含晶圓代工為新台幣1.94兆元,年增19.1%,記憶體與其他製造為新台幣2,879億元,年增51%;IC封裝業為新台幣4,354億元,年增15.3%;IC測試業為新台幣2,030億元,年增18.4%;並且預估2022年台灣半導體業產值將達新台幣 4.7 兆元,年增 15.6%,2023年總產值則可望挑戰新台幣 5 兆元。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團隊與汽車大廠豐田(TOYATA)主要供應商日本電裝公司(DENSO)合作之半導體供應鏈研究,認為關鍵晶圓廠如果停工10天,對於供應鏈的衝擊可長達1年,且會造成重大財務損失,供應鏈庫存至少需要300天才能恢復。台灣半導體產業占據重要地位,近來因兩岸情勢緊張,地緣政治風險引起關注,各國皆積極發展半導體自主化,推出各項補貼政策,藉以吸引相關廠商到當地設廠,台積電已前往美國、日本設廠,三星、英特爾、格芯則分別在美國、歐洲、新加坡等地投資新廠。
《表一》台灣半導體業近五年TOP10業者排名
資料來源:CRIF中華徵信所資料庫
備註1:2019、2020年德州儀器未提供財務資料,故無列入排名
備註2:力晶集團於2019年5月1日完成企業重組,主要資產及產銷業務移轉至力積電,力晶科技則轉型為控股公司。
綜觀入榜CRIF中華徵信所半導體業TOP10業者可以發現,近五年半導體TOP10業者排名大致維持穩定。而COVID-19疫情加速遠距、數位轉型,驅動半導體產業持續擴張產能,並帶動多家公司營收、獲利創下新高。但受到俄烏戰爭使得能源、糧食供不應求,使得通貨膨脹率急速增加,各國紛紛祭出升息政策因應,故終端消費市場需求降溫,台積電下修美金40億元資本支出,英特爾減少美金20億元,SK海力士減少約美金70.4億元等,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共調降約美金200億元之資本支出。
2022年10月美國頒布一系列規定,限制美國半導體設備、零組件、重要元件出口至中國大陸,包含運用美國技術並在他國製造的晶片,ASML、Lam Research、Applied Materials、AMD、NVIDIA等中國大陸市場銷售皆受到影響;禁止美國政府機構使用中資電信設備;禁止美方人員(美國公民、取得永久居留身分者、居住在美國者及美國企業)在未經許可下,協助中國大陸研發或生產先進晶片,否則將可能失去美國公民身分。據報導,歐美多家設備大廠陸續停止在中國大陸的服務及撤回人員,除引發中國大陸美籍員工離職潮外,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廠北方華創、記憶體廠長江存儲已要求美籍員工暫停工作,並傳出當地半導體產業正在向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半導體發展成熟國家攬才。
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理事長暨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認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合與消長正在進行中,希望台灣產官學界在半導體產業創新研發、育才、留才、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產業政策提供具體建議及措施,並擬定長遠之水資源、電力、土地、環境等政策,協助半導體產業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