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線電纜產業市況凜冽 電線電纜業是技術、資本、勞力密集的產業,也是國家建設所必要的基本工業之一,因此不僅曾為我國策略工業發展的項目之一,在我國工業升級中有其重要地位。目前相關產品種類及生產設備等雖然仍有更替及突破,但在生產技術、原料使用及銷售通路與產品特性等方面,整體而言並無大變化,已屬成熟期的產業。 而近年受到景氣影響低迷,加上政府近年積極的打房政策陸續推出,包括奢侈稅、豪宅稅、實價登錄以及2016年上路的房地合一課稅等影響,台灣房市在2013年起開始快速反轉,導致民間投資意願低落,建商推案保守;而公營事業因受燃料價格上漲及累積虧損等因素,縮減資本支出,加上輸變電建設工程推動不易,高壓電纜之需求減緩,採購金額逐年下降。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電線電纜產值為新台幣1,279.67億元,較2014年下滑11.68%,而2016年1-11月產值為新台幣1,045.26億元,亦較2015年同期下滑11.46%,已是連續四個年度衰退。而觀察TOP10業者營收表現,也是呈現年平均率6.95%的比率呈現衰退,產業市況凜冽。 |
資料來源:中華徵信所「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
房市榮枯、公共工程 影響電線電纜甚鉅
依近五年電線電纜業TOP10業者排名狀況分析觀察,華新麗華穩居產業龍頭寶座多年。華新麗華成立於1966年,於1971年成為股票上市公司,其主要從事電線電纜及特殊鋼之生產製造,其中以電線電纜產品線佔營收達63.47%為最高,產品包括裸銅線、電力線、通信線、銅線等。
由於電線電纜屬於成熟性市場,該公司近年也積極研發利基型電線電纜產品,如工業服務型機器人用線組、大型機具設備用之柔性電纜,並且也通過船舶通信電纜TT認證,持續拓展產品線。另外也因為所屬產業市場成熟,該公司近年已趨多角化經營,包括半導體、被動元件、印刷電路板、面板、LED、太陽能等產業,雖有利於營運風險的分散,但因投資範圍太廣,在經濟衰退時,易造成大量的業外損失,如2012年及2013年即虧損新台幣56.23億元及46.63億元,2014年業外雖有獲利但亦略顯微薄,2015年又轉為虧損,如何加強轉投資的營運績效,乃業者當注意之處。
資料來源:中華徵信所「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
電線電纜是總體經濟基礎建設的重要產品之一,因此房市的榮枯及政府公共工程預算的增減影響整體電線電纜業的發展。我國政府為抑制房價膨脹,已於2015年6月5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推出房地合一稅制,並於2016年1月1日實施;在新稅制推動下,現階段不動產市場買方仍維持房地產降價預期,買賣雙方對價格認知差距頗大,故整體房地產交易量偏低,亦影響我國營建業者對於新建案之推出量。
根據我國內政部營建署公告資料,2016年前三季建築物開工件數僅有12,786件,工程造價約新台幣1,358.53億元,建築物開工件數相較於2015年同期減少2,194件,而工程造價則減少新台幣287.39億元,顯見我國建商建案推出速度趨緩。
不過也由於房市的降溫,為刺激國內經濟及基礎建設發展,我國政府於2016年8月通過2017年重大公共建設預算編列之先期作業審議,內容包括新北市捷運三環三線、東部鐵路改善及台中捷運等共195項,除核列中央公務預算約新台幣1,812億元外,另有治水預算新台幣157億元,合計新台幣1,969億元,創近5年新高,若再加上各部會自籌款及自償性經費部分,則2017年度公共建設計畫額度高達新台幣3,169億元。
雖然政府的公共工程預算增加,但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預期對相關電線電纜業者業績挹注不大,反觀房市的急凍,推案趨緩下對於業者的衝擊較為顯著。Google海底光纖電纜計畫
隨著產業市場的飽和,加上近年來國家公共建設在無法大量舉債情況下,預算緊縮,公共建設減少,電線電纜業者勢必面對轉型一路,不少國內業者皆走向多角化經營政策,跨足其他產業以求營運持穩,而本業則由傳統銅線技術轉為光纖纜線,並持續升級至新能源用線,聚焦綠能相關產業。
另外觀察新市場方面,Google在2014年宣布了將在太平洋鋪設高速光纖電纜連接美、日,總長度高達9,000公里,規劃為全球最長、最高速海底光纖電纜的「FASTER」計畫。FASTER計畫歷時兩年、耗資美金3億元,投入五國九家企業資源,是目前唯一傳輸速率達到每秒60Tb(100Gb/sX100波段X6對)的跨太平洋纜線,該計畫於2016年6月正式啟用,並延伸到台灣。而Google也表示未來亞洲地區也將有其他Google海底光纖電纜陸續建置並投入營運,潛在商機可期。
另外,Nokia也與德國電訊公司及慕尼黑大學合作,成功研發出一種真正能在現實情況下達到1Tbps速度的光纖網絡,即使在不同網絡流量和頻寬之下,都達到這個速度,未來將可望將這個技術應用在下一代的5G流動網絡之上。雖然既有市場已飽和,但新的應用技術持續發展,未來相關電線電纜廠商能否強化研發或與技術領先的業者合作搶攻商機,仍考驗相關業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