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Visual Hunt
資源回收商機有多少?
近二十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各國政府皆意識到工業發展對環境帶來的傷害,紛紛開始推行環境保護的政策。而台灣也在1980年代開始逐漸訂定相關法規及政策,讓資源回收能夠落實在民眾生活當中。現在在各處,除了垃圾桶外幾乎都可以見到資源回收桶的設置,調查也顯示有超過一半的民眾平時都有做垃圾分類的習慣。
去年,華爾街日報便以「台灣:廢棄物處理的天才」一文介紹台灣在資源回收上的成就。 根據環保署的統計,台灣的資源回收率逐年升高。環保署自民國87年開始推動「全民參與回饋式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當時全國資源回收量佔垃圾生產量的比例只有5.87%,到去年的資源回收率已提升至49.46%。而資源回收量也從55萬公噸,增加至105年的369萬公噸。這麼大量的資源回收物,最後是怎麼被處理,其中又有什麼商機存在呢?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署
一般家戶、社區產生的廢棄物,大都是透過地方政府清潔隊的回收車、社區回收站、社會團體、資源回收個體戶進行回收,接下來這些回收點再將可回收的物品轉賣給回收商。依照不同的材質會有不同的收購價格,回收商先初步處理後,再賣給處理廠進行資源回收物的處理,經過再生技術提煉出還可再使用的資源後,便能以原料的形式販售給製造業者,重新再製成新產品。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
為了鼓勵民眾回收及吸引業者投入資源回收處理業,環保署依廢棄物處理法向責任業者徵收回收處理費,作為資源回收管理基金,以獎金及補貼的方式來推動資源回收制度的建立。歷年徵收的金額約在60-70億上下,而其後續帶來的產值及就業機會則遠高於此。根據工業局的統計,投入資源再生的家數從2002年的305家,到去年已成長5倍,達到1,628家。資源再生的產值也從由249億元,提升到677億元。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
原物料衝擊 回收收購價大打折
在這樣的機制中,資源回收物品的收購價格會受到補貼費率及製造業原物料價格所影響。以塑膠為例,2014年以來國際原油下跌的趨勢,使得原生塑膠價格下降。再生塑膠比原生塑膠含有較多的雜質,過去擁有的價格優勢不在後,製造業者自然缺少誘因購入再生塑膠,使得塑膠的收購價跟著下降。這也對小型的資源回收業者及資源回收個體戶造成了衝擊,在油價下跌前1公斤的寶特瓶收購價約為14元,現在則跌到了4元,使得部份業者只能暫時停業。觀察近兩年的回收業者,處理資源再生的廠家總數的確略為減少。
原油下跌帶來的影響,讓資源回收業的獲利不如以往。另一方面,收購價格降低使得回收物沒有業者願意處理,使得可回收物有很大的機率被當成一般垃圾焚燒,不利於環境保護。這時便需要由政府介入協助維持資源回收的制度,而未來則應加強廢棄物處理的技術,讓再生原料更有價格上的競爭力,以減少原物料價格波動的衝擊,同時也能達到環境保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