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決定消費行為 輕盈的短髮,利落的穿著,搭配新垣結衣的俏皮動作,將日系平價服飾品牌演繹的生動活潑,吸引著觀眾的眼球。熱愛網球的選手盧彥勳,在球場上不斷奔馳,也將德國品牌的機能服飾功能展示給眾人觀賞。在資本主義的薰陶之下,人們早已習慣品牌、服飾、行銷操作三者不斷交織的產物,購買服飾也不再是單純的買衣服穿而已,服飾的穿著與搭配現在也象徵著流行、時尚,以及品味。
大家買衣服都會先看品牌吧?不論是在實體店面選購衣服,或是在電子商務平台購買,先選擇品牌,再開始瀏覽或選購,對許多人來說已經成為購買服飾,甚至是其他產品的SOP。根據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2017年的線上調查,詢問受訪者最近1年內買過的服飾產品品牌,其中以
NET居多、UNIQLO居次、GIORDANO第三,多為國外知名品牌。 資料來源:EICP
穩定成長背後的困境 隨著服飾的品牌運作,可想而知的是,服飾產品的市場規模呈現成長態勢。根據財政部關務署與經濟部統計處的資料為基礎,進行市場規模估計,可以發現台灣服飾產業的市場規模從2003年的371.8億,到了2017年已至612.2億新台幣,成長約1.65倍;2018至2022年間未來市場規模推估,成長幅度將趨緩,維持在640億新台幣左右,市場成長趨緩之原因可能與台灣服飾業製造端有關。
參考資料:財政部關務署、經濟部統計處
整體而言,台灣服飾產業呈現穩定成長的趨勢。然而,這樣的美好光景可能只在台灣服飾業產業鏈的下游。若我們將視角聚焦在產業鏈的上游,將會發現台灣成衣製造業的困境。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的資料顯示,台灣成衣製造業的內銷值維持一定的量,但外銷值逐年下滑,顯示台灣成衣製造業者的外銷市場已經受到全球市場的衝擊。
快時尚壓迫成衣業轉型 台灣在1970年代是知名的成衣產地,自1987年起新台幣大幅升值,台灣的人力不再便宜,多數成衣業者只好移往成本較低便宜的地區。然而這樣的轉變讓台灣成衣與服飾業的產業結構產生巨大的變化,當時許多業者無法轉型紛紛倒閉,造成台灣成衣市場的萎縮。
在現今快速時尚的影響下,台灣成衣製造端更是受到壓迫,多數的服飾品牌都在壓低價格,並且將成本轉嫁到上游製造端,製造端只好尋找便宜的人力、便宜的廠房,生產品質尚可的衣服,也因此目前充斥在台灣市場中的服飾多為他國製造。以現階段來說,台灣成衣製造端主要在經營自有品牌,或與紡織業者合作針對機能服飾等高技術產品進行開發與生產。
綜觀來說,台灣成衣與服飾業有著光鮮華麗與哀愁的兩面,目前台灣成衣與服飾業者的市場規模逐年成長,但在上游製造端的外銷市場受到影響,使得部份成衣製造業者必須嘗試轉型。相關業者至少有三件事情需要留意:是否需要經營品牌、除了降低成本外還能做些什麼(設計、材質開發、客製化等)、掌握市場偏好與需求,以因應未來市場的衝擊與變化。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作者自行整理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