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freepik
人手一機享受科技 愈趨方便的數位時代 近十年來,科技化、物聯網、數位時代早已變成這個社會的代名詞,電腦(包含桌上及筆記型)、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3C產品,更是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在硬體外型上有越來越輕薄方便的趨勢,就連在軟體的使用層面也不斷擴充、增加新的功能,人們對於新功能的出現或電子產品的改變早已見怪不怪,同時也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性。
根據2016年《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在2016年時就已達到了82%,同時在TWNIC(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7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指出,主要用來上網的設備(使用時間超過50%)以手機為主的比例最高,可見人手一機及隨處上網已是日常可見之情景。
行動消費帶動多元支付方式
由於智慧型手機的便利性及普及化,有越來越多行為是透過手機進行,加上物聯網科技的應用,串聯網路、行動裝置、資訊及服務,以點對點的經濟模式,帶動商業服務方式的改變。像是AC Nielsen(尼爾森)最新的網路購物行為研究的資料顯示,
2017年台灣網購的消費者透過行動裝置購物已超越了非行動裝置(包含桌上型及筆記型電腦)。此外,從金管會公布的統計中,各項行動支付總交易金額更是不斷增加。綜合上述,都可以足見使用平台的改變、透過指尖操作的方式,都共同推動了支付方式的轉變和行動支付的需求。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相關報導,經作者整理(單位:億元)
隨著行動支付熱潮的出現,各種類型的行動支付在不同的銷售通路上相互競爭,像是我們常聽到的Apple Pay和Samsung Pay、透過手機app支付、或者是使用條碼或QR Code支付等,就連悠遊卡、i cash等電子票證可使用的通路也越來越多。目前行動支付看似百百款,但實際上台灣的行動支付只分為三種:電子支付、電子票證及第三方支付。
許多人常會把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搞混,認為透過手機app支付的就是電子支付,而實際上電子支付是指可以轉帳、儲值的電子支付帳戶,一般我們常見到的支付方式,如:LINE Pay、街口、Pi錢包及GOMAJI,都是屬於第三方支付的業者,既不能轉帳也不能儲值。另外,我們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經常會使用的電子票證則是可提供小額儲值的支付工具,又稱為電子錢包。
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行動支付的方式及技術,除了手機業者內建的支付載具外、還有透過使用QR Code或條碼的第三方支付業者、可供加值的電子票證、電子支付、支援暫時性離線支付的HCE,以及使用TSM平台的支付服務。
資料來源:教育部「105年校務行政e化交流服務計畫」,經作者整理
在這些眾多的行動支付方式中,各有其優缺點,以及不同業者所相繼推出的優惠和回饋方式。除此之外,在安全性方面,將真實卡號及代碼轉換的Token服務,以及使用NFC無線感應的方式,能夠以不透露實體卡號的方式支付,對消費者來說更為安全及便利。至於第三方支付則通常透過QR Code或刷條碼的方式來傳輸交易資料,對商家或使用者來說,只需要一個app就能支付費用或收帳,在管理上更為便捷。
而隨著行動支付的盛行,不論是電子支付、電子票證或是第三方支付,其主要的關鍵還是在於操作的便利性、提升消費者的支付體驗以及使用通路的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