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淺談評價分析師的判斷(上)  
  2017/07/04
謝國松
瀏覽人次:1348
關鍵字:評價分析;資產評價;公允價值;財務顧問;鑑價

壹、前言 (Introduction)

  評價係指決定企業、業主權益、股份或特定資產負債價值之行為或過程。然而「價值」的認定或主張是主觀的,因此評價必然包含評價人員對評價標的價值主觀的判斷,亦即評價通常會涉及評價人員的「專業判斷(professional judgment)」;評價也因此被認為包含了科學與藝術的成份(valuation is both involved science and art):科學的部分係指運用經濟學、投資學、財務管理、會計等學科所建立之評價理論與方法,藝術的部分則為評價人員在採用評價理論與方法時所運用的專業判斷。以下重點扼要說明評價專業判斷運用之相關議題。

貳、專業判斷之意義 (The Meaning of Professional Judgment)

  專業判斷係指任何一項專門職業(profession)之專業人員(professionals)根據當時攸關的事實與環境,經過充分分析與深思熟慮所達成結論的過程《註1》;該過程的基礎涉及專業人員的大量的專門知識與經驗,因為一項專門職業其本質是菁英主義的、複雜的及需要運用判斷的,須要運用一般人所未能擁有的專門知識、技術、經驗與判斷,其工作結果也無法立即被完全的了解與評估《註2》。

  此外專業判斷亦牽涉到對相關可行方案無偏差地予以辨認、比較及評估,因此對與結論看起來似乎相反的資訊加以詳細、審慎、客觀地分析與考量,乃是專業判斷運用的核心;專業上應有的懷疑態度(professional skepticism)與客觀性(objectivity)成為專業判斷過程,以及是否能達成適當結論的基本要素。

   專業判斷不是武斷的決定(arbitrary decision),不是專業懷疑的替代品,也不是為了達到特定結果而予以合理化的方法;僅僅在形式上執行過程而未聚焦於相關的事項的本質,並未符合充分分析與思考所達成結論的意義與精神《註3》。

參、評價專業判斷之運用 (The Application of Professional Judgment)

  評價專業判斷為是否能有效率(efficiently)及有效果(effectively)的規劃、執行評價工作,並達成合理價值結論的關鍵因素。評價人員必須運用評價專業判斷於評價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包括評價工作之質之分析、評價程序之決定、是否採用委任人提供資訊與所作的主張與聲明之判斷、評價模型之選擇,以及模型中重要輸入值的決定、不同評價模型所得到結果的調節、是否考量溢折價的調整及該等調整的程度等,都是評價人員於執行評價工作過程中所必須作的專業判斷。在評估評價人員所做專業判斷是否合理。最重要的是仔細地了解評價人員所作專業判斷的程序、使用的資料與假設,以及形成結論的依據與基礎。

  此外持續地將專業判斷予以書面化、文件化是非常重要的,代表專業判斷遵循健全適當的程序,亦能協助發展出適當論述(well-reasoned)的結論。當評價人員所作的專業判斷被質疑時,專業判斷的書面化、文件化可以顯示對相關事實與環境的分析,對不同方案(評價模型)的考量,以及形成價值結論的依據與基礎,是支持評價結論的關鍵因素,也是保護評價人員的重要文件。相反地,如果評價專業判斷未遵循適當的程序並同時地(contemporaneously)、持續地予以書面化、文件化,評價結論將顯得是武斷的決定,未能對相關之事實、環境與專業文獻作適當的分析,並經由分析之結果支持作的結論。

綜合言之,在運用評價專業判斷時,應考量下列五大項因素,分別說明如下:

一、辨認問題 (Identify the issue)
  專業判斷的第一個步驟為辨認所要處理的評價問題:
  1.對所要處理之評價問題是否充分了解?
  2.此問題是否有相關的文獻可供參考?
  3.對此問題是否界定清楚?
  4.在專業判斷過程中是否有其他相關問題應與考量?

二、了解事實、收集攸關資料 (Understand the facts and gather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針對相關的交易、事件或情況客觀地收集當時可獲得的相關事實與資訊,並充分地加以了解:
  1.是否檢視原始文件及相關的資料?
  2.是否訪談委任人之了解問題的相關人員?
  3.所使用的基本假設(basic assumptions)與限制條件(limiting conditions)是否適當、可靠?
  4.用來分析相關的交易、事件或情況的資料,是否取得充分、適切(sufficient and
   competent)的證據予以公正、客觀地評估、測試?

三、相關文獻探討 (Review relevant literature)
  辨認與所要處理評價問題相關的評價準則、實務指引、法庭判例、研究報告、資料庫或論文等文獻,並特別注意下列問題:
  1.是否搜集該等文獻並詳細閱讀?
  2.對於所要處理的評價問題,是否有超過一個以上適當的文獻可供參考?
  3.是否充分考量評價問題相關的評價準則、實務指引?
  4.若無直接相關的文獻,是否有其他合適的文獻可供援引、比用?

《註1》:Moore G., “ Using Professional Judgment”, 2009, The Auditor’s Report, Auditing Section,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Volume 33, No.1,.
《註2》:Cole C.,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Judgment”, 2002,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Health Profession, Volume 22, pp.3-10.
《註3》:同註1。

作者謝國松博士:任會計師;(台灣及大陸)評價分析師;(NACVA)證券分析師;
        中華民國稅務與專利代理人、仲裁人。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