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列表】


金融研訓院每年考照逾10萬人次 考愈多愈厲害?  
  2017/04/18
廖君雅
瀏覽人次:1712
關鍵字:金融證照;銀行;金融研訓院;保險;稅務;Bank 3.0
圖片來源:財訊雙週刊

主管機關或許該想想,是否該汰舊換新,整併、升級現有證照了,別讓理專和學生花費許多時間和金錢成本,考了一堆證照,結果有朝一日,卻被機器人和Bank 3.0取代!

  《金融證照實益少,何忍騙年輕人?》3月初,一篇資深銀行員的投書,引起廣大金融人共鳴,紛紛在網路上轉載,內容大意是,年輕學子在學校時為了有備無患,紛紛把考證照當成軍備競賽,即使相關參考書和費用負擔不輕,但為了求職順利,仍然硬著頭皮咬牙苦背,考得這麼辛苦,也不一定保證進得了金融業大門,最後證照只能淪為一張張廢紙。

  這位鄭姓銀行員說,自己10多年前進銀行只拿到業務手冊,只要歷練2年,就能駕輕就熟,金融證照考試的內容,對無實務經驗者彷彿是「抽象知識」。

考金融證照如軍備競賽

  「每年都要編預算,還要對弱勢補貼,其實根本沒賺多少錢。」金融研訓院同仁也有滿腹苦水。金融研訓院由「金融人員研究訓練中心」及「金融財務研究訓練中心」兩個單位合併,除了少數法定項目,為符合金融機構選才、業務及監理等綜合需求,近年來積極開發測驗項目。

  然而,從10多年前亂發現金卡、8年前亂賣連動債,再到5年前的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衍生性金融商品不當銷售、坑殺中小企業戶疑雲,不禁引人省思:考了這麼多證照,弊端仍然一再發生,這些「金融證照」價值何在?

  金融圈人士私下感嘆,「證照只是基本門檻,結果搞成軍備競賽」。不諱言,證照在求職上有加分效果,但到底要有多少證照才夠?

  事實上,目前國內包括銀行、保險和證券業,共有13種「法定證照」,從業人員必須先具備相關證照才能至公會登錄,像是銀行,只有三張是必須要考的,一位銀行主管坦言,事實上銀行理專只要有五張就很夠用、就算多了!至於其他「非法定證照」,就看個別機構對同仁的要求,有些考照者為了向雇主或客戶證明專業,也會踴躍報考。

  一位在行銷企畫部門任職的民營銀行主管,回想起當初為升等考證照的過程,仍心有戚戚焉:「平常很少接觸,要考法規與稽核,真的是囫圇吞棗硬背的,現在幾乎都忘光!」

企業規避員工訓練責任

  歸根究柢,台灣是銷售重於規畫的環境。因為對金融從業人員來說,唯有做到業績,才有報酬和收入,也因此培養出優秀的業務銷售人員,卻讓原本應著重在客戶理財需求的產業體制走向傾斜。

  另一方面,金融機構是否也把教育訓練的責任和成本「轉嫁」到考生身上,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有不少考生在網路上抱怨,礙於「公司規定」,假日或下班時必須熬夜背誦考古題,甚至還要去「補習班」報名上課,才勉強通過考試。

  在多所大學擔任講師的精進財商顧問總經理梁亦鴻指出,雖然學校會鼓勵同學考證照培養競爭力,但實際就業後仍然必須持續不斷地再充實進修,因為,證照或資格證書本身是死的,專業素養卻是活的。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去年剛接下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理事長新職,負責推廣國際證照CFP(高級理財規畫顧問)與AFP(理財規畫顧問),去年12月的授證儀式中,他有感而發,直接向新任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陳情」。他說,為了賣商品,要考的證照實在太多了,希望未來「重質不重量」。

  李長庚接受本刊訪問時進一步說明,站在監理角度,主管機關為了保障消費者權益,在銷售上進行差別化監理,可以理解,例如賣基金要一張證照,賣保險又要另一張證照;相對地,像CFP這種國際證照在國外是一張抵多張,可替客戶做全面、長期的規畫,但持證者在國內卻沒有法定資格。

  李長庚舉例說,目前包括美加地區、印尼和新加坡等國都把CFP列入法定證照,澳洲近日也在研擬立法,有法規當後盾,理財規畫顧問考照意願提高,對於產業人才轉型是一大助力。

  李長庚認為,未來面對產業激烈競爭、金融從業人員轉型的同時,如何讓證照再進化,強化員工的競爭力,讓金融證照不再單一碎片化,而是統合成為含金量更高的專業證照,替客戶提供更深度全面的顧問服務,才是重點。

考照前先確定職涯規畫

  國泰金控是國內金融業員工最多的金控,光國壽就超過3萬名員工,也是目前唯一取得CFP協會授權的教育機構,提供總時數240小時的訓練課程。像國壽業務經理許心華,就是經過一套完整的教育訓練制度,才一路過關順利取得CFP證照。她先前就是同事眼中的證照達人,涉獵保險、投信投顧和證券領域,「通過資格考,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是一種自我要求。」

  許心華說,證照並不是文憑,考愈多就代表愈厲害,她自己希望拓展職涯,滿足客戶更多需求,像她現在時常和高資產客戶間的話題,已經不是保險,而是稅務與傳承議題;由於CFP必須要定期回訓,培養的是全方位能力,她覺得,自己變得更扎實也更有自信,也建議有意考照者,不要為考而考,要評估自己真正職涯需求,才能真正替競爭力加值。

  按照李長庚的想法,未來因應數位化潮流,漸漸已經不是靠賣商品賺錢的時代,而是賣給客戶「智慧」,一個好的財務顧問若做出口碑,被客戶認可且信任,自然會帶動業績,彼此雙贏。

  梁亦鴻強調,畢竟證照準備過程中,必須額外騰出時間準備、以及報名費等相關成本,他建議先思考未來要專攻的職涯,才不會像無頭蒼蠅似地拚命考證照,例如想去外商任職,就可提早投資全英文的國際認可證照,如CFA(特許金融分析師)、CFP等,不要陷入證照迷思,考太多卻用不到。

  因應未來趨勢,現代人開始懂得蒐集更多資訊,無須親臨銀行櫃台,在這個證照進化論的關鍵時點,認清真正重要的專業知識,才不會深陷證照迷思,否則有朝一日難保不被機器人和Bank 3.0取代!
(本文授權轉載自財訊雙週刊 第525期)

     
Copyright© CHINA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