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謂人纖製造業
所謂人造纖維製造業,係透過輕油裂解出來的某些石油中間體,產生出紡織產業上游的原料,其中以EG(乙二醇)、CPL(己內醯胺)、PTA(純對苯二甲酸)、AN(丙烯睛),這四項石油中間體係生產人造纖維的主要原料,被稱為四大化纖原料,之後再將這四項石油中間體以化學合成方法製造出高分子聚合纖維棉及絲,或以纖維素再生製造纖維之行業。尤其台灣係以外銷為導向的國家,以及早期為全球紡織產業的代工重鎮之一,其上下游產業的供應鏈相當完整,因此推動國內人纖製造業的發展日趨成熟,故目前台灣的各類人造纖維總產能,僅次於中國大陸、美國,位居全球第三大人纖生產中心。(詳見下圖一)
全球紡織工業的關鍵原料雖仍以棉花為主,但絕大多數紡織產業廣泛運用人造纖維產出紡織用品,主要係人造纖維有仿棉、仿毛、仿絲等天然纖維的特性,尤其經假撚加工後可以改變纖維的物性,使其變成蓬鬆伸縮特性的加工絲,之後再供下游紡織業者製成各種成衣及工業用布料。目前全球紡織品採用人造纖維比重已超過六成,其中人造纖維依產量高低分別為聚酯纖維、尼龍纖維、亞克力棉與纖維素纖維。而在四大人造纖維中,又以聚酯纖維比重達七成最高,其次則為尼龍纖維。
二、年度概況回顧
根據中華徵信所2012年出版之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資料顯示,人纖製造業的TOP10業者近五年營收總額以-5.28%年複合成長率緩步衰退中。TOP10在2010的營收較2006年逆勢成長34.51%,主要係全球棉花價格高漲,帶動下游紡織業者採用較低價的人造纖維取代高價棉花,形成所謂的替代效應,而台灣的人纖產量為全球第三大生產中心,因此成為直接受惠者之一。然2011年下半年因棉花主產地增產以供應全球需求,及上游石油價格波動起伏大,再加上2011年第四季歐洲爆發債信危機,主要下游成衣品牌通路商訂單量縮減,連帶影響本產業的需求。(詳見圖二)
2011年雖受歐債危機影響,歐美市場經濟成長率不如預期理想,下游消費市場需求大幅降低,造成部分廠商業績大幅度衰退,其中以華隆(股)、台塑旭彈性纖維(股)、東雲(股)衰退最為嚴重,尤其華隆(股)因此退出TOP10排行。另一方面,部分業者藉由中國大陸及印度等新興國家市場內需需求強勁,再加上有效控管原料成本,推升營收大幅提升,其中以遠東新世紀(股)、集盛(股)最具代表性。(詳見表二)
三、原物料價格變化
國內人纖製造業者的上游是石化廠,產品報價會受到石油波動的影響,再加上原料成本通常佔業者生產成本高達70-80%,所以原料成本的控制,及產品售價是否能順利調漲成為影響業者獲利的關鍵。因此,當人纖原料PTA、EG、CPL等價格上漲之初,將有利於人纖製造業者的獲利走高,反之原料價格開始走跌,業者將面臨高價庫存之壓力,甚至可能出現虧損,故業者必須做到差異化生產,藉此創造利基市場。
從2011年第三季開始PTA、EG與CPL價格同步滑落,而2012年第二季卻又快速跌落(詳見下圖四),主要因上游石油價格下跌所致,而在下游需求滑落且原物料價格跟跌的態勢下,人纖製造業者2012年銷售金額將較2011年同期呈現衰退。四、產業現況及展望
台灣目前為全球第二大聚酯生產中心,僅次於中國大陸(詳見圖五)。雖受到紡織廠外移及全球需求趨於穩定的影響,近幾年的聚酯產量呈現下滑,2011年國內聚酯纖維及聚酯絲的年產量分別為157萬公噸與103萬公噸,較2010年小幅衰退7.2%與7.1%。
但面對高棉價時代,上游的人纖製造廠商可持續享有替代效應,尤其台灣紡織產業上、下游產業鏈完整,因此紡織產業上游的人纖製造廠商成為棉價飆漲的直接受惠者,未來替代效應則有可能因與棉價間利差縮小而遞減,以及全球棉產量供過於求,造成棉價走跌而淡化替代效應。
所幸隨著中國大陸業者因激烈削價競爭而退出市場,令人造纖維市場的供需狀況逐漸獲得改善,而市場價格也相對回穩,以及國內業者積極向利基市場轉型,以發展高機能多功效產品,或是向上下游垂直整合,故在人造纖維製作技術與品質上皆大幅領先中國大陸業者。尤其
中國大陸進口人造纖維有將近七成來自台灣,再加上中國大陸內需市場不斷成長,以及2011年ECFA正式啓動後,關稅大幅調降,人纖製造業者競爭力快速提升,大幅超越競爭對手日本、南韓、美國等,因此人造纖維市場在兩岸業者現階段無意擴產及替代效應淡化的情況下,預估2012年台灣人造纖維業者因將受惠中國大陸內需政策及ECFA效應,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